鄉村貧困的共性是“現代性缺失” :對話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小云
在貧富差距不斷加大的社會環境中,僅僅通過個體的努力來改變貧困的命運會越來越難,因此我們更需要從制度層面增加供給,比如為貧困群體提供“兩不愁三保障”,幫助他們補上福利的缺口,這就是脫貧攻堅的意義。
(本文首發于2021年5月2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譚暢
李小云(左一)在河邊村。
三十年來,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小云一直在研究農村與貧困。每當他去不同發展中國家的農村時,總喜歡問當地村民一個問題:“你喜歡到城市生活和工作嗎?”幾乎所有人都說:“我們想啊,但是我們去不了?!?/p>
一方面,城市豐富的物質生活吸引著大多數農村人口;另一方面,城市也無法容納數量龐大的鄉村人口,而且農村人口由于技能、教育方面的不足,到了城市也往往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李小云認為,這恰恰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欠發達的問題,也就是說,非農產業發展不足,無法吸納農村剩余的勞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雖然依靠發展農業和推動工業化以及城鎮化,解決了數億人口的脫貧問題,但直到2012年,依然有近億農村人口掙扎在貧困邊緣。2013年以來,中國舉全國之力開展精準扶貧,隨后8年間,這些人口紛紛脫貧,眾多曾經深陷貧困的農村,也隨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李小云2015年來到中國西南邊陲的一個小村莊駐村扶貧,他希望能通過實踐,讓這個傳統的村莊走向現代。這些年里,他不斷思考,貧困的元問題是什么?貧窮會產生循環嗎?不能脫貧是因為懶惰嗎?扶貧是為了什么?政策性脫貧如何持續?2020年之后,貧困還會存在嗎?
2021年3月,李小云將他在脫貧攻堅歷程中的思考和駐村扶貧的經歷集結成書出版,取名為《貧困的終結》。5月17日,李小云就貧困的發生與終結、脫貧之后的挑戰,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
貧困是絕對的也是相對的
南方周末: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貧困發生率超過90%,2011年中國貧困線升到2300元時,新口徑下的貧困人口數量為1.22億人。除了經濟絕對值的增長,這些年我們對貧困的定義和扶貧方式還發生了哪些變化?
李小云: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貧困發生率是90%,這樣一個數據主要是按照2011年制定的農村貧困線衡量的結果。實際上,由于不同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貧困線也不同,貧困線所包含的福利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