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身份證被狗吃了之后:直面歐洲后疫情時代的數字化革命?
想起前兩天跟客戶聊到歐洲的電商,我們一致覺得企業的粗糙程度、線上的銷售體系和用戶的需求都還停留在中國十五年前的水平,但也是爆炸式發展的初期。
當瓷器商店的店員晚間23:00回復我的WhatsApp消息時,我并不為她的敬業感動,而是倒吸一口冷氣,歐洲過去兩百年工人運動斗爭而來的8小時工作制,也一朝被互聯網顛覆。
與商業領域的積極嘗試不同,歐盟各國政府對互聯網及相關應用發展的基本原則,依然是小心地平衡“便捷與邊界”。而五分之二的歐洲網民會閱讀隱私聲明,就是中國網民在上網時一路點同意,從未打開的那個長長的文件。
責任編輯:楊嘉敏
個人:如何證明我是我
故事總是從一件不起眼的小事開始。某個冬天的早上,當我從臥室走出來,看到一地碎渣:狗撕了我的錢包、現金、信用卡,還有兢兢業業任職七年的意大利身份證:一張貼著照片,從中間對折的卡紙。隨后我陷入了“證明我是我”的奇旅,并意外窺見后疫情時代意大利數字革命的剪影。
在國內,“我”的身份是一個全方位、立體且互相印證的系統。社交網絡綁定銀行卡收發紅包,實名認證的支付寶一鍵授權登錄各種公共和商業服務。從電力繳費到鐵路購票,從海關退稅到醫院掛號,在那張印有頭像內含芯片的二代身份證之外,我亦在不知不覺中擁有一套完整的“數字身份”,甚至還有關于這個身份的信用報告,可以一鍵完成小額借貸。
這種數字身份系統如此自然與便捷,以至于我常常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然而在意大利,僅有多年前市政府打印機里吐出來的一張貼著照片的紙來證明“我是我”,并且這張紙現在被狗吃了。
眾所周知,從前在歐洲辦事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面對面”,于是我戴上口罩直奔市政府。工作日的下午市政府的戶政辦公室大門緊閉,僅貼一張白紙上書:因疫情實施網上辦公,請至以下網址自助辦理。打開那個看起來像學生習作的網址,系統要求我使用電子身份證或公共數字身份系統(SPID)登陸,壞消息是我并沒有注冊SPID。
意大利的SPID公共數字身份系統是使用統一的個人用戶名和密碼訪問公共管理網站的在線服務。它是意大利2015年根據歐盟提出的《歐洲2020年戰略》,為本國互聯網政務改革實施的核心項目之一,旨在通過第三方平臺提供實名認證并以特定的安全接口和動態口令,實現個人與公共服務的在線對接,將過去預約—排隊—填表—登記錄入—人工審核等一系列操作搬到網上,由用戶自助完成。然而項目在推出的前四年進展非常緩慢。一方面是大家習慣面對面辦事,另一方面這個數字身份系統也缺乏如在線支付般強有力又自然的使用場景:它在網上證明了我是我,然后呢?
日歷翻到2020年,新冠疫情的到來打破了這種長遠而沉重的慣性。不能面對面拿出身份證或駕照的日子里,大家突然發現在網上證明“我是誰”,原來是件復雜又必要的事。從企業主領取新冠補助,到孕婦預約產檢,在沒有統一的實名認證時都要通過無數個具體的人去經辦。而所有行政機構的網站都不保存用戶的實名注冊信息,只提供基于第三方核驗的SPID接口。人們紛紛去郵局排隊預約SPID的實名認證:大家需要拿著自己的身份證,到郵局或其他幾家服務商的窗口去注冊并花上15分鐘驗明正身。
于是我拿著被狗吃了大半的身份證,陷入無法自證的死循環。
當然故事還是喜劇收場,我在多番嘗試后終于因為情況特殊在線下補辦到了身份證。拿到證件的第一件事便是去注冊SPID,在收取了無數個驗證碼并簽署兩位數的隱私協議后,我有了一個(理論上)暢行全網的數字身份。雖然每次登陸都需要輸入超長密碼,使用特定的手機并收取不太靈光的驗證碼。但至少我在網上從一個匿名的ID變成了一個法律主體的人,能夠在線使用各項公共服務了。
意大利的朋友紛紛盛贊SPID的高效,我卻相當不以為然。歐盟27國在2020年平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