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新聞很熱,生物多樣性話題為何很遠?|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作為發展中國家,從覆蓋的領域、保護的力度以及對象的銜接來看,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體系比較完善。在保護力度上,以野生動物保護為例,相關刑罰非常嚴格,有部分條款甚至是過于嚴格。
我國目前有五十多部生物多樣性相關法律法規,未來也許可以通過制定一部生物多樣性法來進行統籌和協調。
這幾年通過的生物安全法、長江保護法等為特定領域制定綜合性、統領性法律打開了新的思路。這些法律的主要定位是政策法,而不是管制法或者執行法。這些政策性的框架法可以同時發揮統領協調和查缺補漏的功能。
責任編輯:曹海東
野生東北虎“完達山一號”重歸山林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逃逸的三只金錢豹中,還有一只依然沒有消息。不只是“寵物盲盒”,野生動物制品也會被偷偷快遞。長江江豚迎來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搬家”行動,但不少人士反對將它們搬到水族館。
2021年5月11日,在湖北省宜昌市江邊,長江江豚在水中嬉戲(無人機照片)。
動物新聞頻頻惹人關注,但鮮有人聯想到背后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問題:人畜沖突、野生動物非法貿易和動物遷地保護。
每年5月22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以紀念1992年5月22日通過的《生物多樣性公約》。2021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為“呵護自然,人人有責”(We are part of the solution #For Nature),但生物多樣性這個專業術語公眾并不那么熟悉。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反映的是自然界的多樣程度,構建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這個專業術語即便被解釋為三個層面——遺傳、物種和生態系統多樣性——還是艱澀難懂。有些科學家們甚至只能用一句“我是保護XX動物的”來表達自己的研究方向。
簡單來說,生物多樣性保護涵蓋的不只是關注大熊貓、東北虎這些明星物種的數量是否上升了,還有它們攜帶的遺傳密碼、萬千的其他物種以及它們生活的棲息地。
2021年10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在昆明召開,舉世矚目。
2021年5月20日,由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共同主辦的“野生動物保護良法善治”研討會上,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蔣志剛警醒,雖然大熊貓、藏羚、麋鹿等野生動物的生存狀況已經顯著好轉,中國動物受威脅程度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何拯救瀕危物種仍是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艱巨任務。
為何動物新聞很熱,生物多樣性的話題卻似乎很遠?中國生物多樣性法律體系是怎樣的?南方周末記者專訪了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所長秦天寶。
生物多樣性需中國化表達
南方周末:野生動物新聞很熱,但為何難以和“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汪亞純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