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在校大學生人數全國第一,透露了什么信息?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廣州常住人口達到1868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增長了597萬人,相當于十年增加了一座特大城市的城區常住人口總量。
潛藏在人口中的一組人才數據同樣亮眼:根據有關統計,廣州本??圃谛4髮W生達到130.71萬人,超過如南京、武漢、鄭州等傳統科教大市,排名全國第一。
作為省會城市、國家中心城市的廣州自然是華南地區教育重鎮,擁有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一批全國知名高校,構筑起大型的大學生人才蓄水池。
不過高校已非“栓”住人才、提升受教育人口比例的唯一要素。地區發展環境、經濟實力、城市對人才的友好程度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的走向,而人的流動又決定城市興衰。
以本??圃谛4髮W生為截面,在這130萬的數據里,透露出哪些城市發展的脈動和趨勢?
130萬在校生領跑全國城市
在校大學生數量體現了一個城市的人才儲備與供給能力,也是持續發展最有底氣的戰略資源,廣州統計局發布的《2020廣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廣州本??圃谛4髮W生達到130.71萬人,排名全國第一。如果把在校研究生算進去,廣州仍然是數量第一。
這不是廣州第一次在“本??圃谛I睌盗颗琶蓄I跑全國,早在2014年,廣州本??圃谛I黄瓢偃f大關,2020年更是比上年增長15萬人,勢頭可謂迅猛。
廣州能在“本??圃谛I睌盗款I跑,眾多高校的支撐至關重要。
教育部公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3005所(不含港澳臺)。從全國各省市普通高校數量排行榜來看,全國共有12個省份高校數量在100所以上。其中江蘇省普通高校數量最多,達到167所;廣東省有154所,全國排名第二;緊隨其后的分別是山東?。?52所)和河南?。?51所)。
具體到城市而言,北京擁有92所高校,位居榜首;武漢83所高校,緊隨其后;廣州名列第三,有82所高校。其后依次是重慶(68所)、鄭州(65所)、上海(63所)、西安(63所),成都(58所)。
廣東省內一半以上的高校坐落于廣州,集聚程度相當高。在最近發布的“2021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中,廣東8所高校躋身綜合性大學百強,其中廣州就占了6所。
一方面,廣州是省會城市,全國較為知名的大學如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都在這里生根發芽。
另一方面,也因為廣東人多,全省常住人口達到1.26億,作為省會的廣州,承接了絕大多數省內考生。
在華南師范大學人力資源研究中心主任諶新民看來,廣州本??圃谛I鷶盗砍掷m增長還有幾個方面的因素:首先,政府從決策層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其次,經過四十多年改革開放,廣州的經濟實力為教育發展提供更好支撐;再次,廣州汲取全國和世界其他地區的經驗,入學率得到一定程度提升。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大學數量、大學生數量及本科高校數量等可以反映一座城市的高教底子,而研究生數量和學科實力,則體現了城市高教水平的狀況。
廣州本??圃谛I鷶盗咳珖谝?,但它擁有的在校研究生數量為12.88萬名,不僅與北京(38.7萬)、上海(17.8萬)等一線城市有較大差距,也稍微遜色于武漢、西安、南京等省會城市。
根據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根據“學科整體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將前70%的學科分為9檔公布(從A+到C-),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四個城市的整體學科分布較為靠前。
廣州的綜合表現雖然不錯,但A類學科數量(含A+、A、A-三級)與北京、上海、南京分別有大約5倍、2倍、1倍的差距。
廣州畢業生都去哪兒了?
雖然本??圃谛I鷶盗课痪尤珖孜?,但在應屆畢業生的留存率上,廣州的排名并不靠前。
研究機構克爾瑞2020年出具的報告顯示,約有 17 個城市的大學生期望就業比例均明顯超過本地在校大學生占全國的比例。
這意味著,這些城市不僅能成功留住本地高校畢業生,對外地大學生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其中,北京、深圳、上海表現突出,對外地大學生的吸引力最強,其次是西南中心城市成都和互聯網產業發展最好的杭州,廣州排在成都和杭州之后。
值得關注的是,大學生規模超百萬的城市中,除廣州外,鄭州和武漢的大學生均呈向外流失的情況,其中武漢更為嚴重,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的虹吸下,高校畢業生留武漢的比例相對較低。
BOSS直聘發布的《2020 應屆生春招求職趨勢報告》進一步顯示,廣州以66%的應屆生本地求職率在全國一線和新一線城市中排名第7。
廣州高校畢業生從一座城市“離開”后,他會流向何處呢?
各高校數據可以作為參照:
從中山大學公布的2018屆畢業生就業地區分析來看,近八成本科生留在省內就業。以占比最大的本科生為例,約42%在廣州本地就業,約24%選擇了深圳,另有約11%的人在珠三角其他地區就業。
華南理工大學2020屆畢業生留在廣州本地的比例更低,39%的畢業生選擇廣州就業,22%去往深圳,4.3%流向佛山,3.1%在東莞,2%前往珠海。北京、上海、杭州、惠州、肇慶緊隨其后,占比均超過1%。
暨南大學的情況大同小異,2020屆畢業生33.4%本地就業,20.4%在深圳就業,在佛山、珠海、東莞就業的畢業生分別占比7.2%、6.4%和5.7%。5個城市就業的畢業生共占比73%。
窺斑見豹,得益于地緣優勢,廣州地區的高校畢業生在本地就業占比最大,深圳強勁的發展勢頭對應屆畢業生的吸引力不容小覷,佛山、東莞、珠海等灣區其他城市也吸納了一部分的畢業生。
恒大研究院公布的2021年中國各城市人才吸引力報告中有一組有趣的數據:深圳流向廣州和廣州流向深圳的人才流出占比分別為0.7%、0.6%,規?;酒胶?,廣州和深圳是大灣區內人才互為外流的首選目標城市。
該報告進一步指出,從去向看,廣州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別為深圳、佛山、東莞、珠海、北京、上海、杭州、惠州、中山、長沙,人才流出占比合計達58.2%。和深圳32.3%的人才流向珠三角都市圈相比,廣州人才流向珠三角都市圈城市的比重顯著更高。
一方面是因為珠三角多是同宗同源城市、文化相近,另一方面是廣州高校數量較多,全省人才為求學向省會集聚,畢業后又回流至省內其他城市。
有關數據顯示,自2004年廣州大學城投入使用以來,以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為代表的高等院校16年來已向全省輸出近60萬名大學畢業生,他們活躍在各行各業創新一線,匯聚成大灣區創新生力軍。
全省乃至全國的人才在廣州流動,珠三角特別深圳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從這一點來看,廣州作為省會城市、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的功能進一步凸顯。
大學生的“流”與“留”
教育作為重要的公共服務資源,發展需要時間的沉淀,廣州省會城市的定位與深厚的歷史底蘊,毫無疑問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教育重心所在。
全省、全國的高考學生匯聚到廣州,經過幾年的學習后,又分流向深圳、東莞、佛山、珠海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梢哉f,廣州這座客流、物流、商流、信息流匯聚的綜合性門戶城市,也是大灣區高校人才的集散樞紐。
縱觀全國,省會城市基本都承擔了本省科教中心的功能,承接了絕大多數的省內考生。這是省會相對計劃單列市的一個結構性優勢,相當于源源不斷的人才供應,形成天然的人才蓄水池。江蘇的南京,山東的濟南莫不是如此。
以人工智能、物聯網、數字經濟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成為城市經濟增長的新動能,轉型升級需要以及新經濟崛起對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強烈。
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技能、高學歷人才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更加凸顯,而作為本地人才庫中最重要的組成,當地大學生成為更值得關注的重要變量。
畢竟,對于城市來說,用好這一群體,也就是積蓄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廣州培育的人才不局限于廣州本身,從人的遷移數據來看,“搶人”從單個城市競逐向城市群競爭演進,都市圈時代甚至可能放大中心城市對人口人才虹吸效應?!拔磥聿皇悄硞€城市的競爭力,而是都市圈、城市群的競爭?!?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張翼表示,中心城市在引領都市圈發展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視。
廣州“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建設全球人才創新創業高地。深入實施“廣聚英才計劃”,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形成“才源廣進”工作格局,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營造近悅遠來、拴心留人的人才發展環境。
今年初,《廣州南沙新區創建國際化人才特區實施方案》以“粵大灣區〔2021〕1號”文發布。把融通港澳、接軌國際作為最大特色,到2035年,人才特區要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人才特區,成為南沙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建設的重要支撐和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集聚新高地。
無論是廣聚英才計劃,還是南沙人才特區,擴大人才吸引的“留”和增強輻射能力的“流”無疑是廣州強化省會城市功能,推動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建設上新水平的組成部分。
上世紀80年代,廣州來的“星期六工程師”騎著自行車到珠三角腹地幫助當地企業成長?,F在,大學城里的高校人才坐著地鐵來往于灣區城市之間,為格力、美的、廣汽、華為等先進制造業企業提供科技的智慧。
從廣州到大灣區城市群,一張智力共享的網絡加快鋪展。
“新一輪的浪潮將由粵港澳大灣區引領,這里會產生中國未來發展的新動能?!眹鴦赵簠⑹?、全球化智庫(CCG)主任王輝耀認為,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區的建設是一個很好的案例,為未來大灣區的騰飛打下堅實的智力基礎。
網絡編輯:解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