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重在訓練自己的判斷力, 感受不同國度、時代和人格的精神風貌
這類偶然的“經典名著”之多,遠過于一般讀者的想象,只是既然有經典的地位,人們也就不敢稍有指摘。
(本文首發于2021年4月2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善于閱讀者從普通作品中所汲取的,可能也遠過他們從傳世經典中所得到的收獲。圖為河南商丘一處鄉村小學,正在進行親子閱讀的學生和家長。
“閱讀”這個簡單的動詞,自然隱含了“書”這個賓語——比如世界閱讀日,想必不是鼓勵人們去閱讀交費通知或者廣告郵件。當然,書也不是毫無目標的泛指,而隱含了對某種價值的期待:得是有“價值”的書,閱讀這件事才有意義。
什么書有價值,或者說“更有”價值,是人類閱讀史上永恒的論戰題目。毫無疑問,書籍有若干客觀的價值高下。世上有許許多多明顯是粗制濫造的庸劣作品,充斥著所有的大小書店和圖書館。
不過,承認書籍客觀的價值高下,并不是說對所謂名著就要頂禮膜拜。在文學和文化史中有很多如雷貫耳的名字,都只是由于歷史的機遇而獲得大名:印刷術發明前,許多書籍常常在戰亂中一把火燒掉,幸運保存下來少許的便成了傳世經典;許多書籍因為對歷史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從而被抬舉到很高的地位;一些作者憑借一些才分和機遇,成為某流派開山祖師,但作品中簡陋粗糙之處也令人難以下咽……這類偶然的“經典名著”之多,遠過于一般讀者的想象,只是既然有經典的地位,人們也就不敢稍有指摘。而這些作品仗著皇帝的新衣,就更能千百年保持其地位不墜了。
總之,文學史、思想史上的經典和權威著作的序列看似秩序井然,其實充滿了混沌喧囂,仿佛是坍塌后又胡亂搭建起來的廢墟。在專業的學術領域,讀者或只能首先信任專家和學者的看法。但在一般的文學鑒賞和文化修養上,我們還是應該盡可能地訓練和依賴自己的判斷力。
但假設人們真正能客觀評定作品的價值,不會有任何濫竽充數者,又如何呢?是否大家只要讀那些經典、神作就好了?我們應該坦然承認,世界上有許多我們難以索解的偉大作品,也有那些心靈或純凈或淵深,精神力或洋溢或銳利,足以沉醉其中的高端讀者。我們應該承認他們在閱讀上優于我們,就像我們在閱讀上優于許多只愛讀地攤文學的讀者一樣,這些是可能傷人但不應否認的事實。
不過,單純攀附經典名著,標榜品位且沾沾自喜者,就無足稱道了。他們其實并不具有相應的精神稟賦,只是善于模仿和表現。善于閱讀者從普通作品中所汲取的,可能也遠過他們從傳世經典中所得到的收獲。就像莊子所說的,在泥水里搖頭擺尾的烏龜,所感受到的生命快樂,也要勝于廟堂之上死去的祭祀神龜。
當代的流行作品比起幾世紀前的經典來說,縱然在深度上可能無法比擬,但卻具有當代特有的精神生命,它們和整個時代的語境相互作用,從現實生活中汲取活力,它們是活生生的鄰家女孩。而對于《哈姆雷特》之類的古典作品就不能這么說,它們的時代已經過去很久,整個社會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變,其中人物的處境和行為的邏輯也越來越難以被當代人所了解。它們絕不是喪失生命,但也經常是沉睡不醒,你可以費盡艱辛去將這位睡美人喚醒,但也未必就比鄰家女孩更為親切。
這就引向了另一個明顯卻常被忽略的事實:書籍并非只有價值高下的區別,也有自身不可取代的獨特價值。相信沒有誰敢于主張,可以用莎士比亞戲劇來代替《資治通鑒》,或用《資治通鑒》來代替《時間簡史》。在審美上也是一樣。誰也無法用歌德席勒取代李白杜甫,或者用李白杜甫去取代魯迅,或者用魯迅取代錢鍾書。無論你對這些作者成就高下如何判斷,顯然他們都是不可相互取代的。他們都代表了各自國度、時代和人格的精神風貌,彼此各有佳妙,極少重合。
每一種類型文學也都有自己的獨特體驗,青春小說有一個年齡的熱情與悲傷,推理小說有精心設計的奇謀秘計,幻想文學有天馬行空的雄奇想象。每一個作者有自己的風格,甚至每一部作品都有自己的趣味,對這些獨特性的欣賞也極大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它們才是書籍中真正的風景,莎士比亞和《紅樓夢》也許堪稱峰巔,但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我一直無法理解一類讀者,他們不是從讀什么書,而是從“不讀”什么書中獲得和捍衛自己的尊嚴。許多人宣稱絕不讀暢銷書,或者類型文學,或者普及讀物,我從來沒有感到這樣的負擔,而幸運地能從各種暢銷書中獲得閱讀的樂趣。自然,我羨慕那些能夠欣賞我難以欣賞的晦澀作品中偉大價值的讀者,在他們面前一定有我無法看到的風景;而對于那些無力從我喜歡的作品中獲得快樂的讀者,我也會感到遺憾。我總是覺得,有人因無法獲得閱讀的快樂而覺得自豪,是一件有些滑稽的事。
用一個也許會令人感到太過市儈的比喻來說,閱讀可說是一個付出一定時間精力的成本,而盡量獲得最大最多價值的“交易”。這門生意經博大精深,但在如何讓自己“獲利”更多上沒有固定的辦法,我覺得,與其去津津樂道于書籍的價值高下,在某些排行榜中尋求權力意志的滿足,不如在閱讀中盡量拓展自己所能欣賞的作品邊界,將盡可能多而深入的體驗納入我們的心靈,用自己的靈魂來熔鑄貫通,它也必將更為強大,更為堅韌。
(作者系學者、作家)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2021年4月起,南方周末報社將向全國2萬名中學語文教師贈閱為期一年的《南方周末》紙質報紙,以及計劃舉辦進中學校園、開展公益教師訓練營等線下活動。歡迎進入“語你共進”專區了解更多:http://www.zprce.cn/content/20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