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如果沒有閱讀,我沒有辦法走到今天這一步
2021年5月18-20日,南方周末“閱讀新火種”校園公益講座先后進入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廣州市天河中學與廣州市鐵一中學;其間,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分子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劉穎進行了以《在閱讀中體驗生命》為題的演講。
我自己是做生命科學相關研究的,即大家所謂的“科學家”。我平時很少有機會接觸到中學生——平時我帶博士生做實驗,因此我很希望能夠分享我這三十多年來的一些閱讀體驗和經歷。
我真的覺得,如果沒有這些閱讀經歷,我可能不會走到今天這一步,所以我希望能夠給你們一些勇氣。
好奇心,是驅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原動力
在分享自己經歷之前,我先給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讀到的科幻作家劉慈欣寫的短篇小說《朝聞道》里面的一個小小片段。我當時讀完那個片段的時候,整個人特別地震撼。
在這本書里面,它描述的是什么?說的是一個外星人突然來到了地球上,他就跟地球上的科學家們說,我們其實在宇宙里設置了一個預警系統,這個預警系統可以監測到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文明世界。
地球上的科學家就很好奇,問這個外星人:“你們是什么時候監測到我們的呢?是在牛頓時代嗎?”
外星人說:“不,不是?!?/p>
“是亞里士多德時代嗎?”
“不,也不是?!?/p>
然后這個外星人就給地球人展示了這樣的一幅畫面:在37萬年前的一個深夜,在非洲大陸白茫茫的雪原上。
畫面逐漸地放大,你可以看到幾個黑色的人影,那是幾個原始人。他們都駝著背,而且夜風吹過了之后,他們凌亂的頭發都被吹散了。這個時候,一個原始人抬起了頭,仰望星空,在他深邃的眼睛中映射出了滿天的星空。緊接著,這個報警系統響了。
這說明什么?是這個原始人對宇宙的這份好奇心,他仰望星空的這個時長催動了報警系統。
我看到這個章節的時候,我自己是特別地震撼,也特別地有感觸。因為對我來說,之所以走上生命科學的研究之路,就是源于對宇宙、對我們生命的純粹的好奇心。所以我真的很認同他的觀點,我會認為,好奇心才是驅動我們人類文明的原動力。
閱讀,滿足了我對自然最初始的好奇
我從小到大就對我們大自然、對生命有非常大、非常強烈的好奇心。
比如我小時候特別喜歡蹲在地上去觀察螞蟻,就看這些螞蟻是怎么發現食物的,然后再回到洞穴里去召喚伙伴過來把食物分了,然后再排著隊搬回家。在過程中我也會給它們設置一些障礙,看它們是怎么樣來破除這個障礙的。
當時在我們書柜里有這么一套書,好像是1980版的《十萬個為什么》,我覺得它基本上是承載了我小學時候對于大自然所有好奇心的一套書,即它包括了化學、物理、天文、植物、動物。
我當時對于宇宙的很多理解,對于生命的理解,都是來自對這套書的閱讀。我覺得讀這套書真的保留了我對生命的好奇心,一直到我可能比你們再大一點的時候。
在我大概上到初三的時候,我在課上做了一個非常小的實驗,即把香蕉研磨碎了后去提取DNA,就這樣簡簡單單的幾步操作。
當我發現我真正能從香蕉里提取出DNA——DNA是承載遺傳信息的物質,它在我心中是非常神圣、非常神秘的物質,但當時簡簡單單幾步操作,我就可以在試管里看到DNA的時候,我覺得那一刻是讓我非常震撼的,而且它更加堅定了我學習生命科學以及想今后研究生命科學的決心。
因此在后面高考的時候,我非常堅定地把生命科學作為我高考填報的唯一志愿,而且很堅定選擇不服從調劑。后來我就到了南京大學讀生命科學專業。
閱讀能養成一種遠見,超越我的未見
在讀書過程中其實有另外一本書,這本書現在在市面上可能見不到了,叫《哈佛女孩劉亦婷》。
在我讀中學那會兒,(它是)我們高中的時候還算是在市面上比較火的一本書。這是一個孩子的父母寫的,講述母親怎么從小培養自己的孩子,最后這個孩子上了哈佛大學。
我覺得它之所以對我的觸動最大,是因為我自己是出生在陜西西安的遠郊,我們是叫西飛公司。我自己父母都是工人,是造飛機的,在那會并不是一個能給我很好教育資源的家庭。
但是當我讀到這本書的時候,它突然給了我一個動力或一個很大的驅動力,讓我覺得,即使我出生的教育背景是這樣子,但只要我能夠勇敢一點、大膽一點,我再努力一點,其實是完全可以去實現或者達到更高的目標。它會讓我覺得,你不應該預先給你的人生設任何的限制。
所以當我讀了這本書之后,它在我心中,說實話,種下了去哈佛念書的一顆種子。在多年之后我也真的到了哈佛大學,我博士后是在哈佛大學讀的。
我覺得讀書會讓你大開眼界,它會讓你知道這個世界到底有多大,人生到底有多少的可能性。
劉穎(右三)獲得斯坦福大學生物化學系優秀博士生獎
這張照片是我在美國念書這段期間拍的,我當時獲得了斯坦福大學生物化學系的一個獎。去領獎的時候,旁邊站著的這些老人是生物化學系創系的幾位老教授,我旁邊那個是1980年獲得諾貝爾獎的Paul Berg教授,他因為發現重組DNA技術而獲得了諾貝爾獎。
因此,我從當年一個西安郊區的孩子走到世界的這一步,當我跟這些諾貝爾獎獲得者站在一起的時候,我真正地意識到:你一定不要給自己設任何的限制,只要你能夠勇敢一點,你能夠努力一點,你的人生就會有很多的可能性。
我也一直特別喜歡這句話,“世界的邊界才是你的邊界?!蹦銘撊ヌ剿髯约簾o限的可能性。
閱讀給了我堅持的勇氣
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做科研的時候,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我剛剛到美國讀書的時候,英語不是那么地通。
剛開始上學的時候,白天要上課,老師講的又是非常專業的詞匯,而且語速非???,上課基本是聽不懂。到了下午和晚上的時候,還要進實驗室輪轉去做實驗,也根本沒有時間去復習那些課。所以我當時每天晚上到凌晨的時候,基本上是自己坐在宿舍,把白天上課的語音課件再拿回來一遍遍地聽,才理解老師白天上課講了什么。
我們做科研也是這個樣子,可能90%以上的時間拿到的實驗結果都跟預想的不一樣,要反復接受這種所謂的挫折和失敗。
我頭兩年經常面對的情況是,深夜11點左右,一個人在實驗室,拿到了今天的實驗結果,發現跟預想的完全不一樣,一直是在經受各種各樣的挫折和打擊。
但是我覺得閱讀給了我堅持的勇氣。
《A Feeling for the Organism》這本書寫的是Barbara McClintock的故事,她是個女科學家,因為發現了轉座子的現象而獲得諾貝爾獎。
當時她做科研,以及她提出這個假說和理論的時候,有很多人都覺得她的理論是錯誤的,給了她很多的打擊。做實驗的時候,她也是(遇到)各種各樣的不順利,尤其是她作為一個女科學家,更不被科研界所認可。在那么多年的過程中,她反復去驗證她的實驗,一直堅持到最后,最后拿到了諾貝爾獎。
所以當我讀到她的這本自傳,讀到這本書的時候,對于我來說,是給了我在科研上堅持下去的勇氣。
回國,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
后來因為科研上面的一些成果,我獲得了我們國家在海外設立的一個自費留學生獎學金,當時到我國駐休士頓的總領館去領了獎。
為什么印象那么深刻?因為當時出國那么多年了,突然到了我們總領館去領這個獎,現場突然國歌就放出來了,大家開始唱起國歌。在海外那么多年,當時那一刻,突然在那個異國他鄉的現場,大家一起唱起國歌的時候,我瞬間眼淚就掉下來了。
那種感觸讓我突然覺得,我要回國,今后我要在國內做自己的科研。
我最近讀了這么一本書,《中國精神讀本》,它里面收錄了我們的革命先輩,包括作家,非常著名的一些(代表作)選段,所以我覺得愛國精神是希望我們大家能夠傳承下去,能夠保留下去的。
我自己現在做什么研究呢?挺有趣的。
我很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是:我們每個人都是由一個個細胞組成的,我們的細胞是怎么能夠很聰明地感知到我們自己體內的營養物質狀態的?
比如我們今天吃飽了午飯,那你的營養物質就很充足,但細胞是怎么感受到的呢?這個時候,它就會把你的營養儲存起來、把能量儲存起來,到了你晚上饑餓的時候,它會把能量釋放出來、把營養物質消耗掉。
那細胞怎么會聰明地感知到,你的營養物質到底是處在什么樣的水平和狀態?
這個過程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它的平衡一旦失去了調控,比如細胞一直不斷去儲存這個營養物質,可能就會造成細胞不斷大量分裂和瘋狂地生長,就會引發癌癥。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能夠通過熱量限制性的進食,去稍微抑制這種營養的感知,其實是可以延長模式生物的壽命。所以我自己會覺得做這些研究本身是非常有意思的。
閱讀對于我的三個意義
我后來想想,閱讀對于我來說會有三個特別有意義的地方。
首先,我覺得閱讀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機會去借鑒別人的智慧。
因為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畢竟只有短短這么幾十年,你也只能經歷一次,我們的職業選擇可能會很固定。閱讀會讓我們感受到不同的人生,從他們的經歷里面去學習別人的智慧。
比如我很喜歡讀的兩本,跟我們學科比較相關的書。一本叫《THE DOUBLE HELIX》,是James D. Watson,即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科學家寫的自傳。另一本是《I Wish I'd Made You Angry Earlier》,發現血紅蛋白結構,也拿了諾貝爾獎的科學家Max Perutz寫的自己的故事。
我很喜歡讀這些科學家的自傳,因為我覺得從他們的自傳中,我能夠學到他們在科研中是怎么思考的,他們的邏輯是什么樣子;以及在科研的所謂黑暗時刻,在受到挫折的時候他們是怎么樣度過的。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我能夠感受到很大的勇氣,也能夠學到很多。
另外,我覺得閱讀可以不斷塑造我們的人格,以及可以不斷改變我們的氣質。
我現在很喜歡讀木心先生的一些書,包括他的《文學回憶錄》——當時他在紐約,給一些學生講中美文學,(講)他自己的一些觀點。對我一個理科生來說,我覺得通過這樣的閱讀,包括閱讀他的一些詩集,能夠學到或者感受到另外一些人生不一樣的東西。
最后,我覺得閱讀可以讓我忘憂。
我們做科研,平時不斷經受失敗和挫折,每天工作到比較晚之后回家,我就特別希望能夠有一段自己獨立的時光去閱讀。所以我每天在睡覺之前,大概有1-2個小時的時間我都會專門去讀書,而且讀一些跟科學并不太相關的書,其中有一些書會給我一些解憂的作用。
比如我最近剛讀張嘉佳的《云邊有個小賣部》。這本書給我一個很大的感受是: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很難的,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各種各樣的難處,但是你的身邊有親人也可能有愛人。這是一個很溫馨的故事,當我勞累了一天我再讀這些小說的時候,我覺得是對我精神上的放松,也是對我壓力上的緩解。
比如最近在讀汪曾祺的一套書。因為我平時在做科研的時候,很多時候接觸到的是很理性、很有邏輯、冷冰冰的實驗操作,但是我覺得汪曾祺的這些書特別有人間煙火氣,每次閱讀,確實在睡覺前的這個時刻能讓我有很大的放松。
所以我會認為,如果沒有我人生這些年的這些閱讀經歷,我真的沒有辦法走到今天這一步,也沒有辦法堅持到這一刻。
最后我給大家一個寄語:
希望你們能夠通過閱讀,找到你們精神上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
現在其實我們的整個社會有一些浮躁,大家好像壓力都很大,就像機器不停在運作,我們每一個齒輪都被這個機器帶著轉。但我很擔心你這樣轉著轉著,一下子幾十年就過去了。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是需要有一些精神上的追求,這樣才能夠讓我們的人生得到更好的體驗、更好的成長。
你們現在還年輕,要養成很好的閱讀習慣,讓閱讀成為你們一個受益終身的習慣。
--------
2021年4月起,南方周末報社將向全國2萬名中學語文教師贈閱為期一年的《南方周末》紙質報紙,以及計劃舉辦進中學校園、開展公益教師訓練營等線下活動。歡迎進入“語你共進”專區了解更多:http://www.zprce.cn/content/20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