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毅:連接閱讀的欲望越強烈,我們走得越遠
2021年5月18-20日,南方周末“閱讀新火種”校園公益講座先后進入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廣州市天河中學與廣州市鐵一中學;其間,《南方人物周刊》副主編衛毅進行了閱讀主題的分享。
關于閱讀,我相信同學們每天都在進行,同時也會有很多疑惑。
比如:作為學生,課外閱讀會影響成績嗎?為什么要閱讀?是為了學業成績,拓展視野,還是為了自我價值的實現?應該如何閱讀?是在不同領域廣泛涉獵,還是從專業維度鉆研深究?
小時候閱讀的影響,深入骨髓
1980年,我出生在廣西的一個小鎮上,那時候,各方面物資很匱乏,閱讀也是如此。
我會看家里書架上的書,并不在意是否適合自己當時的年齡。書架上什么書都有一些,這是1980年代整個的閱讀氛圍,大家愿意去書店買書,不管什么書,都往家里帶。
我印象很深的是,小時候幾乎一到暑假,電視里就會重播《紅樓夢》《西游記》。在當年,不管你樂意不樂意,都會看過很多遍。即便當時的小孩沒讀過《紅樓夢》原著,但《紅樓夢》的情節在我們的腦海里大體還是清晰的。家人給我買過一整套《紅樓夢》的小人書,我現在依然印象深刻。這些書就像在你心里種下了一顆種子,在以后的時間里,不斷地冒出來。
初中時期,我是一個狂熱的足球愛好者,幾乎每天都踢足球。記得有一次,踢完球后,大家坐在球場邊,一邊吃西瓜,一邊談論《紅樓夢》。這個場景是多么奇幻。
這個時期,我受困于一個問題——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于是,我就到書本中去查找其他人對于人生意義的思考和探討。這加深了我對文史哲的興趣,也可能影響我后來高中選了文科,考大學的時候選擇了中文系。
年齡在增長,內心閱讀的種子也慢慢長大。上大學的時候,我開始接觸專業領域的東西。大學有專業英語課,我記得老師講得最細,我讀得也特別認真的是余英時先生寫的《<紅樓夢>的兩個世界》?!都t樓夢》從一本小人書,變成了原著,然后變成了專業領域的研習,閱讀的深度就不太一樣了。
我在采訪李洱老師的時候,他談了非常多與《紅樓夢》相關的內容。這個時候,閱讀又到了另外一個層面。當你和最前沿的思考者接觸、交流,閱讀就不僅僅停留在書本上了,它會變成知識,進入你的生活工作中,甚至成為人生中寶貴的指導經驗。
在一次一次地文本疊加中,你對于世間的思考也一次一次加深,而這一切的起點,是年少時的閱讀。
如果你之前一直沒有接觸這些內容,到了40歲,可能這些東西對你來說,是虛無縹渺的,是沒有根基的,它沒有能夠扎到你的內心,并對你的整個人生產生深入骨髓的影響。
在不受限制的年齡里,不設限地閱讀
我覺得,在年齡很小的階段,我們都不要給自己太多的設限。
我們應該像個業余愛好者,因為業余愛好者不會局限他的專業,而是會有更廣的視野去看待周遭的世界,包括精神的、知識的世界。
因此,我們要非常珍惜現在的時刻,珍惜我們的業余時間。在未來很長的時間里,你可能會面對一生難以擺脫的非常專業的境況。人生最豐富的階段就是此刻。
我在小學時期,除了文學類書籍,還特別喜歡看科學類書籍,比如《十萬個為什么》,我特別喜歡里面關于生物的部分。這可能跟家庭有關系,我爺爺的妹妹是中科院華南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就在廣州。我小時候來廣州,會住在植物園里。如果我學理科的話,可能會選擇生物學。
那時候,我對文科、理科都感興趣,我覺得大家現在這個年齡也不要受限制,興趣越廣越好。
“有用的閱讀”和“無用的閱讀”
在和止庵老師吃午飯時,他說,他更喜歡那些“無用的作家”。
我特別好奇,什么叫“無用的作家”?他說,他在看這些作家的作品時,不是為了什么,而僅僅是喜歡。他說,或許這就是“無用”的目的吧。
閱讀大致也可以分為“有用的閱讀”和“無用的閱讀”。
比如說到“無用”,我是在初一的時候讀的《巴黎圣母院》,我是逐字逐句讀完的,沒有任何目的,只是正好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然后把它買了下來。當時,我甚至不知道哪一天“有用”。剛才,我突然想起里面的一句話:“時間是盲目的,人是愚蠢的?!背跻粫r,因為年紀很小,對這句話還不大理解。到了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發生火災時,這句話冒出來了。我會想,你看,時間是多么地盲目,它不會因為一段厚重的歷史、一個人類的杰作,而多一點憐惜。燃燒的時候,它還是燃燒了,沒有任何感情。人是愚蠢的,修繕巴黎圣母院時,人的一個失誤,導致這個偉大的杰作著火了,直至今天都沒有完全修好。
我再說一個看上去“無用”,有時候突然它又“有用”的例子。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單位派我去莫言的老家山東高密采訪。莫言“躲”起來了,很難采訪到他,我就采訪他周邊的人。
當時,村子里大概有上百個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記者。都說莫言的長篇小說《蛙》是以他姑姑為原型寫的,他姑姑是村里的醫生。有許多記者圍著他的姑姑進行采訪,我也在旁邊。因為時間太緊了,大部分人都沒有來得及看《蛙》,沒有這方面的儲備。我之前正好看過《蛙》,我就能問出多一些問題。
我想說,閱讀種下的種子,有一天會串成一片,在你根本不知道要用它的時候。
有一次,因為工作需要,我上網搜索自己寫過的東西,發現2012年我發表在《南方人物周刊》的《莫言的國》——寫莫言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一篇文章——成了某個地方的高考語文閱讀模擬題。
你看是不是?可能你讀這篇文章的時候,覺得它是“無用”的,但不知道哪一天就成為了考題,就是“有用”的了?!坝杏谩被蛘摺盁o用”,都是相對的,會轉換。
我們走過的任何一步,思考過的任何一個問題,總有一天會連成一片,影響到你的此刻。而你以前每一步想得多深,對于連接閱讀思考的欲望有多強烈,你今天才會走得多遠。
--------
2021年4月起,南方周末報社將向全國2萬名中學語文教師贈閱為期一年的《南方周末》紙質報紙,以及計劃舉辦進中學校園、開展公益教師訓練營等線下活動。歡迎進入“語你共進”專區了解更多:http://www.zprce.cn/content/20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