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古籍數字化回歸: 如何做到“為天下人所用”?

與大多古籍數字化項目一樣,“中華古籍資源庫”僅停留在掃描處理提供古籍影像的程度,在內容檢索和分析上依然困難,且提供的掃描版本總量也不及全國普查結果的十分之一。

(本文首發于2021年5月27日《南方周末》)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劉悠翔

陳力和何夢超討論古籍數字化方法。 (達摩院供圖/圖)

流散海外八十多年后,文瀾閣本《四庫全書》中的《宋百家詩存》重現大眾視野。

在掃描影像中,這本中國古籍上的水浸、蟲噬、霉變歷歷可見,每一處都是歷史的風霜。1790年左右,《宋百家詩存》隨《四庫全書》入藏杭州文瀾閣,清咸豐年間在太平軍入杭后散失,1861年左右被嘉業堂收藏??箲饡r期,部分嘉業堂藏書流落到了上海,可能被日本人收購,并于1949年輾轉到了美國,如今藏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圖書館。

東亞圖書館收藏了大量中國古籍善本,截至2021年5月18日,其中二十萬頁被掃描影像、讀取文字,以數字化形式回歸祖國。

這是海外古籍回歸項目“漢典重光”的成果之一。這批數字化古籍善本中既有宋元本,也有明清至民國時期著名學者的稿本、抄本,其中一些是以前很少有人見過的珍貴藏本,比如清文瀾閣本《宋百家詩存》。

古籍流散海外的原因多種多樣,實體回歸幾乎是不可能的,比較可行的辦法是數字化回歸。

此前的古籍數字化平臺,大多是展示掃描后的古籍圖片,讀者只能在這些平臺閱讀圖片,無法就書中內容進行檢索分析。此次漢典重光的數字化團隊不僅將古籍掃描,還將掃描下來的圖片識別轉化成了電子文字。搜索某一字詞,可以跳轉到字詞所在書本的具體章節段落。

這些古籍資源將向公眾免費開放。阿里達摩院院長張建鋒表示,漢典重光古籍數字化平臺將被捐贈給權威公共機構長期運營。

“讓蒙塵的古籍重煥新生”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陳力是漢典重光項目的古籍專家。陳力的父親是教歷史的,1977年,陳力作為恢復高考的第一屆考生,填報的所有志愿都與歷史、中文、圖書館相關,最后被省內第一志愿四川大學歷史系錄取,從此“一輩子都在做這個”,對古籍積累下一份深厚的感情。

在漢典重光項目之前,陳力已經參與過古籍數字化項目。他曾經在國家圖書館工作18年,其中一半的時間分管古籍,經手過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的一個古籍數字化回歸項目。2009年,燕京圖書館館長鄭炯文專門從美國飛到中國商量相關事宜,目錄都篩選完成了,也做完了一部分書的掃描,但項目最終因為資金、技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陳玲玲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