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八大原諒在現代社會失效了?
正是因為人少,圈子很小,相互間都熟識,免不了會講情面。蘇州的城隍神即便不認識,在官場上廝混久了,這些人很懂得“與人方便自己方便”的道理。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為什么說八大原諒已經過時了。
(IC photo / 圖)
近日,有人總結了中國人人際交往和處事法則中最常用到的幾個句式:“來都來了”“給個面子”“還是孩子”“歲數大了”“為了你好”“習慣就好”“大過節的”“都不容易”。這幾種帶有妥協和原諒的處事腔調,被網友冠之于“中國人的八大原諒”。
一言以蔽之,只要是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總會在某一天或者某一時刻,碰到與句式所描述的相同時刻。比如“還是孩子”往往被用在孩子犯錯后,家長希望得到諒解的情形,熊孩子在飯店吵鬧,家長跟一旁翻白眼的客人說,他還是個孩子,請體諒一下。
但在新時代的很多年輕人看來,這不過是老祖宗結出的糟粕果子,稍有不慎運用不當,興許還適得其反了。
原諒的度在哪兒
《子不語》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蘇州繆孝廉渙,余年家子也。其兒喜官,年十二,性頑劣,與群兒戲溲于井中。是夜得疾,呼為井泉童子所控,府城隍批責二十板。旦起視之,兩臀青矣,疾小痊。越三日,復劇,又呼曰:“井泉童子嫌城隍神徇同鄉情而罪大罰小,故又控于司路神,神云:‘此兒污人食井,罪與蠱毒同科,應取其命?!笔窍λ熳?。問:“城隍何人?”曰:“周公范蓮,庚戌翰林,蘇州人,為河南某郡太守,正直慈祥。每杖人,不忍看,必以扇掩其面?!?/p>
故事很簡單,熊孩子喜官往井里撒尿,被享祀香火的井泉童子控告到了城隍廟。城隍老爺是神仙,卻頗有人情味兒,他用了“還是孩子”的思維輕罰了喜官。奈何原告不依不饒,控告到了司路神處,于是,司路神不講情面,重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