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霜刃未曾試,世遇不平匣中鳴

尤其是在宋代、明末這些外敵環伺、國家動蕩、局勢危急的時刻,愛國將領和仁人志士更是將這種感情傾注于刀劍之上,岳飛的《寶刀歌書贈吳將軍南行》里寫道: “使君試此刀,能令四海烽塵消,萬姓鼓舞歌唐堯”,將天下安寧、百姓安居樂業的美好理想寄托在寶刀上贈予好友,祝禱他在南方戰場上克敵制勝,還天下太平,這種“用戰爭消滅戰爭”的思想被歷代志士繼承下來,每每在國家危難之時激勵他們挺身而出。

責任編輯:陳斌

河北雄安新區南陽遺址出土的青銅劍。 (新華社記者 牟宇/圖)

一、折戟沉沙殘鐵未銷

很少有人像中國人一樣,在蕩氣回腸的冷兵器時代結束一個多世紀之后,依然在日常生活中頻繁提及那些逝去的武器。在樓堂之上形容某個極具雄心和魄力的改革時,我們說“大刀闊斧”。在鋼筋水泥森林里提到職場某段緊張的人際關系時,我們說“劍拔弩張”。我們用“單刀赴會”贊美孤身涉險的英雄,也用“笑里藏刀”揭示陰險狡詐的小人。甚至在沒有幾個人明白“撒手锏”不是“殺手锏”的情況下,我們依然津津樂道地用這個以訛傳訛的成語形容著種種出奇制勝之術。

刀劍似乎離我們很近,近到如果把與刀劍相關的成語、俗語、歇后語統統刪除,現代漢語都要失色不少的地步。

刀劍似乎又離我們很遠,我們既無法將武術套路運動員手里嘩啦作響的鐵片與心目中“一劍霜寒十四州”的神兵聯系起來,也難以從作為“雜項”沉睡在各大博物館角落里保存不善的殘破鐵條旁寥寥幾行文字里讀到太多有用的信息,在小說和演義的文學夸張熏陶下,我們甚至失去了最基本的常識,在提著五十斤面粉上樓都費勁的情況下,依然堅信古人能將動輒上百斤的大刀輪轉如飛入陣廝殺。

我們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不得不尷尬地承認,歷史和現實之間出現了錯位和斷層,我們對這些天天掛在嘴邊的器物實際上所知甚少。在這個尷尬的怪圈里,我們自愿不自愿地看見東瀛島國的利刃聲名遠播全球,在電影和動漫里如若無物般斬開人體、斬開盔甲、斬開其他刀劍,甚至斬開坦克和軍艦。

我們迫切需要有人來講一講中國刀劍的故事,講一講厚厚的銹蝕層之下的那些豪邁、壯烈、辛酸和悲涼。龔劍《中國刀劍史》就是這樣一部開辟性的作品,其研究達到了相當專業的水準,要對中國的刀劍有比較全面、系統的了解,這本專著恐怕是繞不過的。

二、上應星宿下辟不祥

與我們常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