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綠色金融推動塑料污染治理
塑料是現代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資源。但如今,從原料提取生產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到塑料廢棄物造成的環境污染,塑料已對環境造成不可忽略的影響。
塑料無處不在,因其重量輕、成本低、耐用的特點,已成為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工業和民用材料之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共生產塑料8184萬噸,已成為全球塑料生產和消費量最大的國家。同時線上經濟的快速發展,讓中國的快遞業務呈現出井噴之勢,但隨之而來的一次性塑料包裝帶來了環保難題,據《2019年中國快遞行業市場分析》統計,僅在2018年中國的快遞行業就消耗了245 億個塑料袋和430 億米的膠帶。
塑料在給人們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其從生產到回收處理的全生命周期都對環境有著巨大的危害。英國皇家化學會指出,僅在2019 年,人類因為生產和處理石化基塑料(即基于化石原料生產出來的塑料),就向大氣中排放了8.6 億噸二氧化碳,相當于200 座燃煤電廠的年排放量。預計到2050 年,塑料的碳足跡(即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增加兩倍。
由于塑料的降解時間長達數十年,塑料垃圾的處理也成為重要課題,中國物資再生協會(CPRA)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僅有30%的塑料垃圾被回收利用,其余的或是被填埋(約占32%),或是被焚燒(約占31%)。
同時,區域性塑料等廢棄物管理的問題不僅會對當地的環境造成影響,塑料還通過江河湖海的流動對其他地區乃至全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此前世界自然基金會便向全球發出警告,每年約有1100 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塑料已經滲透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
尋求凈塑解決方案
塑料污染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減少塑料影響的措施可分為徹底廢棄不用、改進塑料產品和循環使用,雖然應對塑料污染問題的方法有多種,但背后往往存在復雜的利弊權衡。例如,據BBC統計,用可重復使用的材料去代替一次性塑料,需要多花費5倍的經濟成本;而用生物原料代替化石原料來生產塑料,這會增加化肥的使用,進而帶來環境的富營養化污染。
塑料問題的復雜性使得制定通用的應對策略變得困難,因此需要針對特定情況進行細致的評估,從而制定出符合市場規律的解決方案。2021年5月25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聯合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發布《如何將塑料影響評估納入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評估體系——面向ESG數據和分析服務提供方的總結與指南》(以下簡稱研究報告)。
研究報告指出,ESG評價體系是社會責任投資的基礎,也是綠色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將塑料影響納入ESG評估體系中,推動金融機構、企業與ESG 數據和分析服務提供方共同重視塑料污染問題,利用市場化手段促進企業轉型發展。
如今,ESG投資已成為資本市場應對全球可持續發展議題的重要解決方案。摩根士丹利指出,2020年,美國ESG市場規模超17萬億美元(US SIF數據),加拿大ESG市場也超過3萬億美元(RIA數據),全球ESG基金規模突破1.26萬億美元。將ESG投資作為載體,可有效向投資者及公眾傳遞塑料對經濟、環境和社會的三重影響,反向推動塑料產業鏈關聯企業披露ESG信息的主動性。
世界自然基金會凈塑自然項目主任高興指出:“早在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七部委就聯合印發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時至今日,我國綠色金融頂層設計已逐步建立,這意味著我們應該乘勢而為,確保塑料相關的信息能被更好地整合到企業財務和投資決策中?!?/p>
評估企業的塑料管理
中財大綠金院副院長施懿宸提出,現階段中國ESG評估體系中暫未明確塑料相關指標的區分與評定,國內與塑料相關的指標未設獨立類目,多被嵌入廢棄物管理等其他類目下。
缺少準確而全面的評估體系,反而讓一些企業趁機“漂綠”。2020年9月,來自歐洲的市場發展基金會發布的《企業的劇本 | 關于應對塑料危機的虛假解決方案》調研報告中提到,企業的承諾情況差異很大,有些公司無法拿出受過第三方驗證的數據,并且始終未能完全實現自己的目標。例如,在1990年,可口可樂設定了一個目標,要開始銷售用25%的回收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制成的瓶裝汽水。然而三十年過去了,他們的瓶子仍然只含有10%的rPET。
為此,一是應強調塑料整個生命周期以及行業間的差異化在ESG評估時的重要性;二是設定本土化ESG指標與加權方案;三是因地制宜地拓寬ESG信息獲取渠道,利用多樣化的數據對企業ESG信息進行補充,進一步完善中國ESG發展及塑料相關指標評定,以解決與塑料信息披露相關的標準化缺失的問題,并全面實現對塑料廢棄物的妥善管理。
圖1. 塑料在整個價值鏈中的流動概況
聯合行動,提高信息透明
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文件指出,到2025年,要建立塑料制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基本形成多元共治體系。建立塑料的管理和披露制度,需要政府、金融機構、企業等各利益相關方共同努力。
對企業而言,為減少和減緩塑料帶來的負面影響,企業應做出承諾(設定可量化的時限目標),采取行動(著手減少對塑料的使用,提高重復使用率,開展回收再利用,支持在這些領域的研發行為),并向政策制定者、消費者和同行發出倡議。企業需要優先考慮拋棄一次性包裝,轉向循環模式,與此同時必須就其績效和目標開誠布公地進行交流和披露。
對金融機構而言,則需要更認真地評估塑料問題的重要性,并投資能夠很好地管理與塑料相關的風險的企業。他們還可以通過強調塑料的金融重要性來支持投資者,并就如何應對這一問題向被投資的企業提供建議。此外,他們可以支持金融服務提供商開發新產品,如基于塑料ESG 評級和塑料管理績效的貸款產品。
最后,諸如監管機構之類的影響者將通過提供總體框架發揮關鍵作用。除了努力推進與ESG 披露相關的法規之外,這些影響者還可以對指標進行全球統一,增加透明度。各國政府、企業和非政府組織都在呼吁制定一項防止塑料污染的全球性公約,這項公約可以降低各類市場的操作復雜性,減少合規風險,促進更好的投資規劃,簡化報告程序,協調塑料價值鏈上各方的行動,最終為企業提供便利和支持。
圖2. 可持續金融格局的三大參與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