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融冰的背后
“她們都走了?!迸⒂行┙^望。
她是北漂,獨居。2021年除夕夜,洗澡時沒有帶手機,浴室門把手損壞,她已經困在浴室不知多久。2平米空間里,她只能間接性呼救、奮力敲擊管道,希望引起鄰居注意。
令人寒心的是,接收到求救信號的人滿是懷疑:“一個人洗澡為什么鎖門”“洗澡為什么不帶手機”“被困那么長時間,怎么聲音還這么大”……
大年初二,噪音終于吸引樓下的男生來查探,他打電話叫來開鎖師傅,女孩獲救。彼時,距離受困已經過去30小時。
這條新聞的背后,“鄰里關系”的話題再度沸騰。
微博上,人們寫到自己的經歷——有人崩潰于樓上的噪音,上門理論未果,無奈報警;有人搬家時才知道鄰居原來有兩個孩子;有人和鄰居之間“只認狗不認人”,感嘆不同的人遛相同的狗是熟人,同一個人不帶狗是陌生人;有人遇見樓下著火,整棟樓的住戶都跑到了室外,才知道自己住的樓里有這么多人……
近年來,人們將“鄰里關系”排除在社交脈絡之外,熱衷于從互聯網上看世界,將自己裝進“套子”。
門墻之內
7年前,一個裝著小型看房團的中巴車在重慶穿梭,車上十多人審視著市區各大樓盤,心里默默盤算價格、位置、戶型、朝向、規劃等一切衡量房屋標準的硬件,多數人期待著新房子和新生活。李晴是其中一員。中巴車的終點是東原D7區,也是李晴最后的選擇,理由是“地理位置好、接受公積金、‘童夢童享’”。
對李晴而言,“新房子”意味著脫離生活了四十多年的縣城交際圈,獨自帶著孩子闖入陌生的環境。她異常擰巴,反復跟家人說著“不愿意”。但兒子們要來市里上學——小兒子讀小學,大兒子讀高中,作為陪讀媽媽,她不得不跟隨。
“孩子適應很快,沒多久就經常跑到樓下的‘童夢童享’和小區其他小朋友約著玩了?!?span>李晴說。
▲ “童夢童享”是針對0-12歲兒童,在社區生活成長中對安全、娛樂、教育、尊重四大領域所需的社區兒童成長系統。自2012年概念提出,2014年落地,2018年完成第三次迭代,圍繞“東東馬”IP形象為核心形成地景、爬網、室內樂園、盒子等6大產品系列。
李晴和孩子形成鮮明反差,“從縣里‘上來’之前,我是有點恐懼的?!?/span>
在縣城,人們的圈子大抵相同或相近,不需要哪一方刻意打造社區關系紐帶,鄰里之間便會自主自發產生連接。彼時,李晴對“社區”和“鄰里關系”的認知,是三兩老友相約搓麻將,酣暢淋漓的戰斗到晚飯時分再各自回家。
與縣城的“熟人圈”不同,城市社區帶了些“自掃門前雪”的邊界感。諾大的城市中,陌生人之間的信任成本是最昂貴的社交基礎,人們更愿意閉鎖在銅墻鐵壁中,用一個貓眼隔絕出兩個世界,保護自己的同時,也失去了對社區、對鄰居的探知欲和好奇心?!吨袊嗄陥蟆吩M行相關調研,數據顯示,80.9%的人感覺鄰里關系越來越冷漠,32.4%的人知道自己鄰居的名字,僅18.5%的人在平日遇到困難時會首先向鄰居求助。
搬進新房子的李晴像是剛轉到新學校的孩子,有些蹩腳地用自己的方式融入新環境。
她堅持每天在小區散步,固執卻小心翼翼地試探門墻之外的天地。唯一的成效是碰見同一幢樓里的“熟臉”,能獲得一個點頭或一個微笑,對城市社區交流而言,這已經是不錯的反饋,但對于李晴而言還不夠。
“城里的鄰里關系怎么是這樣的?”盡管心理建設了無數次,李晴依舊難以適應,“我本來就是一個喜歡熱鬧的人,所以有點受不了?!?/span>
她下意識選擇回到自己更熟悉的生活圈,開始頻繁返回老家。從市里到縣里的兩個小區之間,開車單程5個小時,平均每個月走3個來回,最久的一次她在縣城的家里待了一周。
“我原本都想好了,大不了就忍到兒子小學畢業,升初中就能住校?!?span>李晴說,“我只在每周六日上來陪孩子,其他時候就在老家?!?/span>
李晴還未將想法付諸行動。
2016年,東原物業發現帶孩子在“童夢童享”玩耍的家長,會因為“孩子”這個話題進行密切交流,家長之間會互相添加聯系方式,自行拉群,相約孩子們的下一次游戲。
▲ 社區的孩子在“童夢童享”的圓盤秋千玩耍。
這是一個重要的信號。有共同話題的人會下意識的向彼此靠近,在社區內,這也許是促進鄰里和諧,改善社區關系的切口。
這一年,董事長羅韶穎也在思考對未來社區的構想,從小在工廠大院長大的她,對于那個年代的鄰里溫情以及“廠辦社會”的社區模式留有深刻印象,一個內部的創新團隊此時開始成立,研究方向是后房地產開發時期的社區運營。東原希望為居民提供一個相互吸引的契機,幫助他們尋找相似的靈魂。
東原在D7社區第一時間啟動調研,調研結果顯示,人們對社區關系沒有豐富認知,認為社區便是當下所處的樣貌與環境。
人們受困于當下情境,卻無力改變現狀。東原開始思考,如何幫助居民改變現狀,摩拳擦掌準備探索全新的社區關系構建方式。
李晴模模糊糊了解到東原要做“俱樂社區”,但她和多數業主一樣,觀望著,等待著。
小社會
2016年春日里的一天,東原D7業主群里熱鬧起來,一條名為“友鄰有趣”的活動闖進李晴生活,她報了名,去參加前還興致勃勃地裝扮了一下自己。李晴記不清第一次的活動內容,但清晰地記得自己帶著怯意和誠意靠近,意外地收獲了在社區一年中最開心的時光,也結識了在重慶市的第一批好友。
“當時在社區那個空房子(現原·聚場所在地)里,我們都叫會所,基本只有小孩子跑進去玩,里面什么都沒有?!?span>李晴回憶說,“只是有時候有些活動在那里辦?!?/span>
“友鄰有趣”是東原打造“俱樂社區”的形態之一,是讓業主走出門墻的一種嘗試。
“俱樂社區需要一個具象的、標志性的原點,呈現東原的理念?!痹谠ぞ蹐鰣F隊創始成員張崇飛看來,最理想的狀態,并非東原組織活動邀請業主參加,而是社區居民擁有足夠強的心理緊密度,形成自主的良性社交生態。
2017年,由日本設計師青山周平操刀進行空間設計,原·聚場成為“俱樂社區”的載體第一次出現在東原D7區。以空間為背景,原·聚場擁有十一大功能區,東原希望還原溫暖有趣的社區生活場景,讓居民發現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 原·聚場十一大功能區包含室外廣場、室內廣場、信息吧臺、閱讀空間、休閑空間、放映空間、小劇場、共享自習室、演繹空間、花房、自助烘培室、自助健身房、自助洗衣房。圖為喜愛足球的社區居民一起聚在原·聚場放映空間看球賽。
有評論說,“童夢童享”是東原送給孩子們的禮物,原·聚場則希望找回人與人之間“消失的溫情”。
李晴開始忙了起來。因為喜愛攝影,李晴在縣城時便時常用手機拍拍美景、記錄生活。加入原·聚場攝影社團后,她專門買了單反相機,仔細研究用法,和志同道合的人定期相聚,開分享會,專業老師也會講解攝影技巧和構圖,群里時常有“群友攝影大賽”。
“我入圍過一次,高興了一天?!?span>李晴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端午節包粽子、中秋節做月餅、千人宴分享菜品……李晴鮮少缺席原·聚場的活動,哪怕是一場小小的瑜伽體驗課,她試過后便去就近的東原商場報了瑜伽班。
幾次活動下來,作為第一批入住東原D7的業主,李晴從默默無聞的散步達人,升級成為大家口中的“東原通”。
▲ 東原D7區的居民正在原·聚場內跳“搖擺舞”。
和李晴一樣,左阿姨也是第一批入住東原D7區的業主。
2021年一個尋常的春日周五,剛吃完午飯,左阿姨就抓緊洗了碗筷下樓,她走得很急,還不到門口就先向內招手,陽光灑在她身上,橙色連衣裙映襯著她的笑容更加燦爛。
原·聚場的衛生員彭阿姨等在門口,兩個人相攜到沙發椅上坐下開始盤毛線。晚春,她們已經開始張羅起冬季的毛衣。
彭阿姨個子瘦瘦小小的,穿著合身的紅色套裝,一頭紅紫色的頭發挽成髻。紅衣套裝就是彭阿姨親手制成——這讓她收獲了許多同齡人的夸獎和羨慕?!笆智伞币渤蔀樗妥蟀⒁滔嘧R相交的引線。她們還合力制成了一件墨綠色連衣裙,彭阿姨空閑時間去親選合適的面料、顏色,再手把手教左阿姨連衣裙的做法。
破冰
2年前,左阿姨還是回避社交的狀態。
在李晴頻頻回老家的時候,左阿姨在因為年幼的孫子焦頭爛額。她的孫子們也喜歡去“童夢童享”,那是他們最歡脫的時候,左阿姨也能獲得片刻放松。小孫子三四歲時,和家里招呼一聲就會自己跑到樓下找伙伴。
在東原D7區,家長們能夠接受孩子獨自走出家門、在社區內玩耍,“沒什么不放心的,小孩子跑不出社區的,門口的保安看得非常緊?!鄙鐓^要求,保安不能放行未超過1米2的孩子,另一方面,孩子們在樓下相約后,總會有一個家長跟隨,承擔“管理員”的角色。
因為“童夢童享”,城市社區長大的孩子,難得經歷了和長輩相似的童年,睦鄰和諧,溫情融洽。
最開始在“童夢童享”,左阿姨認識了同社區的朋友,但幾人之間的交際僅限于“孩子”,當沒有孩子作為社交話題,他們便很快陷入沉默?!安唤洺R黄鸩唤恍牡穆??!?/span>
除了簡單聊天,她時而收到跳廣場舞的邀請,但只撇撇嘴拒絕,理由是“沒人家跳得好看”?!稛o壓力社交》中寫到:對社交焦慮者來說焦慮來自于社交恐懼者的內心感受,他們擔心自己會做出令自己遭受嘲笑或置自己于尷尬境地的行為?!熬芙^”多了,隨之而來的是更深層的焦慮與孤獨感,家庭關系也有時陷入惡循環。
“孫子有時候氣到我!”左阿姨嘆氣,“有時候會跟兒媳告狀,但我也不能經常嘮叨的嘛?!倍鄶禃r候,左阿姨不愿和家人多說,生怕難有安慰,反而讓自己更憋悶。
有研究表明,城市居家養老老年人的孤獨感與社交焦慮互為因果,即老年人越孤獨,社交回避就越明顯,久而久之社交能力降低,產生社交焦慮。
照顧孫子時,左阿姨幾乎投注了全部的精力,也鮮少有時間關注自己心理變化。3年后,當孫子開始上學,左阿姨將教育權移交給孩子母親,自己成了“閑人”,左阿姨才嘗試觸碰家人之外的社交圈。
“白天兒子兒媳上班、孫子們上學,我張羅完自己的午飯就來?!边@個占地800平米的空間,圈起左阿姨半個生活圈,“有時候就溜達一圈,但只要過來總會有認識的人在的?!?/span>
除了彭阿姨,左阿姨也有固定的“球友”“舞友”,七八個人均退休養老,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哪怕只是閑聊,幾人也樂于聚在一起。
▲一個尋常的上午,居民們相聚在原·聚場。
“原·聚場進入社區,需要取得社區居民的信任成本。建立信任之后,原·聚場能夠為居民提供了更多想象的空間?!睆埑顼w說,“破冰很難,我們大概用了2年左右的時間……”
張崇飛口中的“破冰”,一方面是居民接納原·聚場的過程,另一方面則是東原內部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初期,原·聚場團隊時常面對質疑。在社區內,為居民提供300-800平米的空間,甚至無法維持資金運轉更談何效益?
“當時基本上無法回應這種聲音?!睆埑顼w說,“我們團隊對于做這件事情充滿信心和激情,但不能要求平行部門的每一位同事都能百分百理解,唯一辦法就是要用成果說話?!?/span>
如今,原·聚場入駐9個城市,19個線下空間托起百余個社群,僅在東原D7社區便覆蓋超80%的居民,這一數據還在增加。左阿姨的朋友鐘阿姨跨越城區專門在東原D7區租房,只因原·聚場。
“我們家買的房子在孩子公司附近,但是孩子平時沒時間陪我,又不放心我自己孤單在家?!辩姲⒁陶f,“孩子知道這兒有個原·聚場,知道老人家在這兒不孤單?!?/span>
在原·聚場,人們感受社區內的“人情味”,也開始看到改變現狀的可能。
“大家雞犬之聲相聞,守望相助,很溫暖很親切?!绷_韶穎更希望以原·聚場為原點,實現中國式的鄰里關系。
▲ 每周一、周四上午,東原D7區合唱社的居民們便準時相聚在原·聚場,用歌聲喚醒清晨。
社區逆流
7年后,有人提及韓劇《請回答1988》依舊會收獲一片嘖嘖稱奇的“安利”聲。三位媽媽時常圍坐在門口的榻上,吐槽丈夫和孩子帶給自己的煩心事,全是雞毛蒜皮的精彩,5個孩子相繼長大,回憶起雙門洞,滿是擠在阿澤房間相聚的幸福感。
無論是門前那張榻還是阿澤的房間,都是鄰里情感的溫床,雙門洞所有的寶貴記憶和綿密深厚的情感以此為原點生根發芽。
“情誼”的味道,從最初時便浸在“社區”一詞中。
“具有共同價值取向的同質人口組成的關系密切、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利益共同體?!钡聡鐣W家費迪南·滕尼斯首次提出“社區”概念,并給出了定義。
社區演化至今,人們看似接受了鄰里的疏離、社區的淡漠,但又矛盾地期待著改變……
“他們要關門了!再不走把你鎖里面!”奶奶急吼吼的扯著孫女,她著急回家做飯,但孫女扒拉著書屋的墻面死活不想離開,墻面另一邊,5個半人高的小男孩湊著腦袋,毫無顧忌地趴在地上,不知其中一個說了什么,引得伙伴興奮尖叫——原·聚場內,沒走兩步便是聚首玩樂的孩子,鼎沸地吵鬧聲此起彼伏,書屋對面,幾個人零零散散地坐在沙發椅上默默看書。
原·聚場內,喧囂和靜默的兩個世界莫名和諧。
▲ 原·聚場內教孩子們跳舞的年輕人。
這是一個平常的傍晚,老人們聚了一下午,正準備回家備上晚餐,孩子們才剛剛放學,陸續來到原·聚場里撒了歡兒地玩鬧。
和晚上的尖叫聲不同,白天的原·聚場更閑適隨意。
提著菜籃子的人總不自覺進來溜達一圈,看相熟的人是否也在,有時能聽到社區爺爺奶奶組成的合唱團高歌一曲,落地窗前,自由職業者抱著電腦在這里工作,累了就抬起頭,觀察落地窗前興致勃勃打牌的人,牌友們總固定時間圍坐在門口,他們打得隨意,接電話時不小心露牌了也不在意,贏牌的人面上波瀾不驚,口中用濃重的重慶腔調說著“耍地嘛”,他們面前一處樹蔭下,兩個孩子因為一輛兒童車吵起來,雖然話也說不清,但臉漲的通紅,家長看沒有打起來便又轉過頭去聊天……
東原嘗試建立人與人、人與家庭以及家庭與社區、社區與城市的鏈接,讓社區服務前進,讓社區關系逆流。
2020年8月,羅韶穎曾發表《共識與分化中的選擇》主題演講,她提到:“一直以來,我們圍繞客戶痛點不斷產出解決方案,將各類創意解決方案形成產品價值包,猶如一個個應用APP,形成了確??蛻趔w驗不斷升級的‘應用商店’:原·Store?!瘔敉怼?,原·聚場,優度優家等等,都是‘原Store’里的明星級應用?!?/span>
圍繞社會痛點提出解決方案并非是解決一個或幾個問題,核心在于關注“人本”。主題演講兩個月后,東原戰略版圖又增添重要一環,“迪馬常青社”康養社區在“原Store”上線。
▲ 迪馬常青社秉承“堅實產業根基,集成產業資源”,以樂養社區和CCRC為重點業態,以長三角和川渝為重點區域,構建康養產業全生態架構。
在商業布局的基礎上,東原更在乎如何重塑社區的基本邏輯,希望以向上的社區生態撬動向上的社會生態。
有一種聲音是,東原的社區運營是“學不來”的。因為東原的邏輯本身并非“爆款”,而是居民需求、居民導向?!盀槿速x能”,即為城市賦能。
如今,居民的故事還在上演,他們或許會因為自己的好朋友跟別人更親近而吃醋,會因為輸了幾次牌而郁悶,會因為羨慕小伙伴的洋娃娃拿自己最喜歡的玩具交換……重慶東原D7區原·聚場內,人們仿佛回到曾經的“大院生活”,滿是家長里短的煙火氣。
居民方怡曾在原·聚場教授過一趟手作課,課堂上,一位媽媽全神貫注的做橡皮章,以至于忘記接孩子,被提醒后她說:“讓他等會兒,我先做完再說!”
“我買房比較早,這期間朋友們也都在其他小區買了房,后來他們都搬家了,只有我還住在這兒?!?span>方怡說,“這里確實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