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火星認識地球

對火星大氣、地質以及各種物理數據的分析,為科學家理解地球未來環境的變化趨勢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意義,同時也為中國行星科學的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

(本文首發于2021年6月3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朱力遠

天問一號探測器拍攝到的高清火星影像圖。 (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21年6月3日《南方周末》)

根據中國國家航天局獲取的遙測數據,2021年5月22日,祝融號火星車已安全駛離著陸平臺,開始在火星表面進行巡視探測。而在這7天前的5月15日7時18分,搭載著祝融號火星車的天問一號探測器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著陸,標志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火星取得成功。

“大概有一半的火星著陸計劃都已經以失敗告終了?!甭槭±砉W院行星科學教授本杰明·韋斯(Benjamin Weiss)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所以,中國還附帶了將軌道器放在火星軌道的這第一次著陸嘗試的成功,確實令人印象深刻?!?/p>

而環繞和降落之后,隨著祝融號開始在火星表面進行巡視探測,更多關于火星的科學秘密有望揭開。

認知火星的新高度

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由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就在這之前的7月13日,《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發表了原中國火星探測計劃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萬衛星和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研究員王赤等人的文章,介紹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基本情況,在工程方面順利實現環繞、著陸和巡視的基礎上,還計劃對火星開展五項詳細的科學調查。

這些任務包括了繪制火星形態和地質結構圖、調查表面的土壤特征和水冰分布、分析表面的物質成分、測量火星表面的氣候和環境特征以及電離層,并理解火星的電磁場和引力情況等以及其內部結構。王赤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天問一號是首次同時發射軌道器和巡視器對火星進行聯合探測的任務,軌道器可以對火星開展大范圍的全球觀測,巡視器可以在火星表面對巡視區開展精細的探測,二者相互配合,能從大氣到表面,從表面到內部,將人類對火星的認知提高到一個新高度。

“天問一號的這五個科學目標是相互關聯的。通過形貌分析得到的是過去的地質歷史記錄,而探測到的氣候和大氣數據是現在的,通過對比就可以了解到火星歷史中的氣候變化情況?!敝袊刭|大學(武漢)行星科學研究所教授肖龍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作為行星地質研究的科學家,他特別希望能夠在土壤中水冰的分布、古海洋存在的證據、疑似泥火山的組成和形成機制等方面取得新的發現,其中一處疑似泥火山距離著陸點有約3公里,希望祝融號火星車能夠到達并實現對它的探測。

而要實現這些對形貌和地下結構的探測任務,離不開相機、光譜儀和探地雷達等儀器來采集數據。為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