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六日:大象挺進昆明之前

2021年6月2日夜里,從云南西雙版納一路北上的15頭野生亞洲象組成的“斷鼻家族”,在每日不斷更新的“象情”報道、無人機跟蹤和抖音網紅直播里,終于“歷史性”地進入昆明市轄區。這個消息,從村里的大喇叭傳遍了昆明與玉溪接壤的晉寧區雙河鄉。

一路向北。大象進了村,上了柏油馬路,進了縣城。

接下來,大象還會不會進入昆明城——這座城里,正好有一條象眼街。

(本文首發于2021年6月3日《南方周末》)

發自:云南玉溪、昆明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21年6月2日19時左右,野象群進入云南玉溪紅塔區村莊。 (都市時報 孟祝斌/人民視覺/圖)

動物們被困住了。

一群向北方進發的大象,在離開故土勐養子自然保護區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里,漸漸展露出忤逆生物進化本能的潛力,它們改為晝伏夜行,白日自愿困在叢林,困在人類社會的喧鬧之外。

另一群在云南峨山縣世代定居的彝族、哈尼族和漢族人,則在象群過境的六天里,不得不暫時性逃離家園。擁有土坯房的人們投奔擁有鋼筋水泥住房的人們,或者住進黨群服務中心。他們選擇暫時忽略那些對待長者的傳統,把安臥在一樓、常年包著花色頭巾的老人們,架著胳膊,抬上屋頂。

緩慢。悠閑。溫順。

生平第一次見到月光下漫步的大象,一位近距離接觸到它的大維堵村民想了想,又補充了一個漢語詞匯,用來形容陸地上最龐大的素食動物:安靜。

2021年5月24日,大象第一次出現在峨山縣境內,大維堵村黨總支書記李云鋒是最早遭遇象群的人之一。當其中一頭安靜的大象,花了三下就撞倒李云鋒所在房屋的褐色鐵門時,李云鋒的血液中唯有恐懼在流淌。

大象出現,緊張和不安降臨到屋頂躲避的人們的大腦中。但在一個漫長的,充斥森林砍伐、象牙獵捕的時段里,曾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生活在黃河中下游以北,東至北京,西到晉中盆地的大象,不安早已寫入基因。歷史學家伊懋可將其視為,在人類面前,“大象敗下陣來”。

峨山已經是這群大象途經的第6個縣。去年12月,象群在墨江縣誕下一個寶寶。一個多月前,兩頭大象折返回墨江縣。5月27日晚上八點五十四分,剩下的15頭大象跨過玉元高速,道路封堵至午夜。此前,象群在沿途造成了412處破壞。

在峨山逗留六天之后,象群朝著與紅塔區的交界線踱步而去。六天里,它們撕毀大棚,偷吃倉庫里的甜脆玉米,撞倒高速路上的圍欄,但并未造成人類傷亡。在漫長的人象沖突史中,這已經可以算作特例。5月30日,雙江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施紅軍向南方周末記者道出政府管理的秘訣:“我們不是在管象,我們是在管人?!?/p>

最大的受害者是小寨組副組長家的黃狗,生活在離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四百公里遠的看家犬,在見到比自己重約三百倍的野象后再沒吃下過一口飯,狗主人一度擔心它會把自己餓死。

出現

“可惜我們沒辦法知道,大象的腦子里到底在想什么?!?/span>

第一頭野象在山頂信號塔下卷起鼻子,是在一個晴朗而溫熱的傍晚。

那是5月24日,這群因幼象鼻子受傷而被命名為“斷鼻家族”的象群,剛剛完成了一項五百年來都沒有過的壯舉:從熱帶的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勐養子片區出發,橫穿亞熱帶季風、溫帶和中亞熱帶半濕潤冷冬高原季風氣候區。

1996年,學者李芝喜對亞洲象的最佳棲息環境做過歸納:人為活動弱,海拔1000-1300米之間,植被類型為竹林。而當野象穿過峨山縣小寨組的村道時,海拔已接近1900米。這個呈盆地樣貌的壩子,散布著炫目的梯田,煙葉、四季豆和還沒長出果實的紅櫻桃樹,隨風搖曳。

學者們對象群遠離故土的異常行為作出諸多猜測,一個廣泛流傳的說法由云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的陳明勇教授在5月30日提出。他認為,近年來版納保護區“保護力度加大”,“森林郁閉度非常好”,導致亞洲象林下可采食的植物減少,森林邊緣農戶種植的玉米水稻對亞洲象產生了吸引力,讓野象離開保護區。

不過,在此之前,這位研究野象長達二十多年的學者曾表示,“象群處在無序游走狀態,一直往北走,這樣的行為不可思議?!?/p>

也有學者認為,為了尋找新的棲息地,大象正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