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野尋蹤: 傾聽歷史與藝術的腳步聲

曾經,上野是明治政府為了否定江戶幕府統治,并展示自身近代化意愿而傾力打造的一處舞臺;后來,上野成了日本民眾乃至有志于藝術創作的中國青年接觸、了解西方藝術文化與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場所。

出于對日本明治維新成功原因的探究及欲雪甲午戰敗前恥的民族感情,再加上一衣帶水的地理優勢和低于歐美的留學費用,在二十世紀初,中國曾出現一股“游學之國,西洋不如東洋”(張之洞)的留學熱潮。

(本文首發于2021年6月3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楊嘉敏

在東京都美術館當志愿者

2018年初春,我有幸參加東京都美術館與東京藝術大學聯合舉辦的一個志愿者項目“Tobira Project”,由此開啟了我在東京為期三年的藝術學習與實踐活動。該項目始于2012年,每年面向社會招收約40名18歲以上的志愿者,并以東京都美術館為主要據點,通過策劃、協助開展各式藝術活動來增進展覽與參觀者之間的聯系。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提升志愿者團隊的知識儲備和協調能力,我們還需要定期參加東京都美術館或東京藝術大學舉辦的各類學習講座與研討會。

東京上野是很多中國人會去游覽,但知之甚少的地方。 (視覺中國/圖)

在日語中,東京都美術館的簡稱“東美”的發音為“Tobi”。因此,“Tobira”即意味著“東美人”。此外,日文里的“扉”恰巧也讀作“Tobira”,所以,把志愿者稱為“Tobira”也蘊含著“我們將在美術館與參觀者之間打開一扇嶄新的交流之門”的寓意。

長期以來,東京都美術館一直將“成為人們走進藝術世界的入口”作為自己的立館使命。而志愿者的所有活動也都緊緊圍繞著這一主題展開。譬如,在常規閉館的星期一,東美會專門面向平時不方便坐著輪椅前來觀展的殘障人士、未曾來過美術館的小學生或旅居時間尚淺的外國家庭推出包場參觀活動。作為志愿者團隊里“唯二”的一個中國人,我的主要任務之一便是在包場期間,為前來參觀的中國同胞提供口譯服務。

2018年夏天,東京都美術館舉辦了為期兩個多月的“便當展”。當時,我被派去陪同一個中國家庭共同觀展。這是一個常見的中國三口之家。為了尋找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教育環境,父母毅然決定帶著剛剛小學畢業的孩子來到異國他鄉重新開始。我們從便當在日本飲食文化中的重要性聊起,又談到日本小升初的現狀,如何結交日本友人以及怎樣融入當地社會。隨著談話的推進,一幅“中國人在東京”的家庭畫卷便在我面前次第展開——疲于加班的父親,不諳日文的母親,沒有玩伴的孩子,層層加碼的新生活,憧憬與壓力并肩而至。對他們而言,來到一座美術館,參觀一個并不是那么熟悉的主題展覽,其目的不單是找尋一處觸碰日本文化的入口,更是為了獲得一個能夠暫時逃離日常高壓的出口。

在我看來,不只是東京都美術館,其實它所在的整個上野公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一個讓人得以擺脫瑣碎日常、轉身走進歷史與藝術廣闊天地的入口。此處匯集了東京國立博物館、國立西洋美術館、國立科學博物館等知名文化設施,為大眾呈現視聽盛宴的文化會館和東京藝術大學奏樂堂,以及能夠看到大熊貓的日本最古老的動物園——上野動物園。

疫情下的東京文化會館甚為寂寥。 (溫橋/圖)

高僧天海、寬永寺與上野

位于東京都臺東區的上野公園(全名:上野恩賜公園)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公園。因地處臺地的緣故,此處又被稱為“上野山”。每逢初春時節,賞櫻客便會蜂擁而至,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陳玲玲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