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里的鄉愿風(二)
在形成善惡是非的表述都婉轉到“受眾”可能無法理解的風氣后,師生可能在無意識狀態下相互“誤會”,學生在大學里還能得到多少教益?
責任編輯:蔡軍劍
在形成善惡是非的表述都婉轉到“受眾”可能無法理解的風氣后,師生可能在無意識狀態下相互“誤會”,學生在大學里還能得到多少教益?
今日大學校園中鄉愿之風頗盛,老師競言學生之善,而不言其不善,這也有些背景因素。
蔡元培曾說,自“科舉廢、學校興”,教師登堂宣講,學生聆聽,師生之間的接觸和感情皆遠不如書院時代,學術授受漸“同于商賈之買賣”。對于這類現代學制產生的師生疏離,很多教書人是不滿意的。據說蒙文通先生曾把課堂搬到茶館去,授徒于品茗之間,風雅與學問兼得,而師生的感情也更融洽。但那是在斯文尚未徹底掃地的時代,我猜茶館里總有相對寧靜的處所,予讀書人以清談之便。今日的茶館,或許就沒有那么雅靜;論學于喧鬧之中,恐非常人所能。
蒙先生的做法,體現了前人寓教于樂的主張?!秴问?/p>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