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身、無人化、還能上艦!俄羅斯這款單發五代機前景如何?|軍情觀察
在擁有先進戰斗機自研能力的國家中,將雙發戰機和價格相對便宜的單發戰機“高低搭配”在空軍中使用是較為普遍的做法,但俄羅斯數十年來僅有雙發戰機。
日前,俄羅斯宣布研制一款新型單發戰機的項目,或為俄軍這一獨特現象畫上終止符。
不過,這一戰機研發新項目尚未獲得俄羅斯政府回應,僅是俄羅斯航空工業的“內部計劃”。在最新型戰機蘇-57研制成功后,俄羅斯政府也僅購買了不足百架。
俄羅斯航空工業提出新款戰機的研發計劃,目的究竟為何?本期軍情觀察為您解讀。
“單發平價版”蘇-57來了?
塔斯社5月26日報道,俄羅斯蘇霍伊飛機制造公司(隸屬于俄羅斯技術集團)正在研制該國首款具備隱身、超音速性能的輕型單發戰斗機。
蘇霍伊飛機制造公司是俄羅斯現役的第五代戰斗機蘇-57的研發和制造商。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新款戰機廣泛使用了來自蘇-57的技術儲備,包括俄“產品30”發動機、無線電吸收涂層、機載無線電設備和武器系統。
俄羅斯航空制造業的消息人士透露,該戰機的起飛重量可達18噸,最大飛行速度超過2馬赫。由于戰機使用了推力矢量發動機,將具備超強機動性和更好的起降性能,戰機具備超過1的推重比。新款戰機在擁有一個機腹下多模態進氣口,與其他國家的許多現代化單發飛機的布局類似。
若該戰機最終投入使用,將是俄羅斯30余年來研發制造的第一款單發戰機。俄軍現役的蘇-57、蘇-34、米格-29,和已進入最后測試階段的米格-35戰機均采用雙發設計。俄軍使用的最后一款單發戰機米格-23已于1990年退役,其外銷型號仍被部分國家使用。
由于采用了兩個引擎,雙發戰機生存能力更強,速度相對更快,但重量也有所上升。與之相比,單發戰機小巧輕便,更為靈活,造價較配備了同種引擎的雙發戰機更低。
在其他擁有戰機自主研發制造能力的國家中,單發和雙發戰機搭配的模式更為普遍。美國在研制第五代戰機時采用了“高低搭配”思路,制造少量F-22戰斗機和大量價格相對便宜的F-35戰機搭配使用。法國有雙發戰機“陣風”和單發戰機“幻影2000”在役。
南方日報特約軍事評論員烏龍防務介紹,俄羅斯多年未研制新款單發戰斗機主要是歷史原因造成。蘇聯解體前研制第四代戰機時,單發戰機米格-29采用了和雙發戰機蘇-27一樣的翼身融合升力體氣動布局,可被視作蘇-27的“縮小版”。而俄羅斯研發制造蘇-57時受多種因素影響導致進度緩慢,因此同期沒有單發戰機的研發計劃上馬。
烏龍防務推測,俄研制新款單發戰斗機或為“高低搭配”思路的回歸。截至目前,俄羅斯政府共訂購76架蘇-57,難以滿足擔負防守廣袤國土任務的俄軍對主力戰機的需求。新款單發戰機可有效彌補蘇-57數量不足的問題。
主要目的或為出口
俄羅斯是少數擁有第五代戰機研發制造能力的國家之一,但僅擁有蘇-57一款五代機,訂購數量不足百架。據俄媒報道,目前可能有多個五代機項目正在進行中。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等報道,俄羅斯技術集團今年1月宣布,已開始研發第五代戰機米格-41,以取代老舊的米格-31戰機。5月19日,俄羅斯軍事工業委員會部委會成員、政府海洋部委會成員弗拉基米爾·波斯佩洛夫接受采訪時表示,俄羅斯可能在第五代戰斗機蘇-57的基礎上制造新型艦載戰斗機。
“福布斯”網站分析,俄羅斯政府缺乏預算購買足夠數量的蘇-57,也難以支付新戰機的研發費用。目前,俄羅斯政府需要為購買和升級蘇-57支付大量資金,新戰機的研發制造正在爭奪剩余為數不多的俄軍總體軍事現代化預算。塔斯社此前報道,新款單發戰斗機仍是蘇霍伊飛機制造公司的一項“內部計劃”,俄羅斯政府尚未為該項目提供資金。
受疫情影響,俄羅斯等多國正削減未來數年內的國防預算。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舍夫佐娃去年12月表示,俄羅斯2021年至2023年度的國防預算壓縮10%,國防力量發展項目預算壓縮5%。
烏龍防務認為,由于俄羅斯已公開了艦載型蘇-57項目,對新型艦載機需求不高。俄羅斯軍事工業委員會此前透露的新型艦載機,和新型單發戰機或為同一種。不過,受俄羅斯現有經濟條件限制,包括單發戰機和米格-41在內的新項目,短期內取得進展的可能性不大。
塔斯社報道,俄羅斯技術集團總經理謝爾蓋?切梅佐夫曾在去年12月透露了新款單發戰機的部分信息。在提及該項目“沒有政府預算支持”后,切梅佐夫補充說,新型戰機可能會與外國合作伙伴共同研制。
烏龍防務據此分析,俄羅斯技術集團研發新型單發戰機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滿足先進武器裝備的出口需求。由于五代機報價昂貴,且F-35已搶占大量市場空間,蘇-57外銷前景并不明朗。部分使用蘇-57技術的單發五代機可能獲得新的市場空間。
短期難取得重大進展
目前,部分國家已開始嘗試研制第六代戰斗機。
根據“大眾機械”網站統計,目前已曝光的六代機研發項目,包括美國空軍和海軍的“下一代空中優勢”(NGAD)戰斗機,法國、德國和西班牙聯合研制的“未來作戰航空系統”(FCAS)戰斗機和英國、意大利和瑞典聯合研制的“暴風雨”戰斗機等。
與此同時,日本主導、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參與研發的第五代戰機F-3,和韓國、印度尼西亞聯合研發的四代半戰機KF-21“獵鷹”等項目正在進行中。分析指出,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著手嘗試自研五代機,這一領域在防務市場的潛力正逐步減小。
烏龍防務分析,如果俄羅斯技術集團提出新型單發戰機項目的最終目的是生產主供“外銷”的五代機,這筆“買賣”成本可能不劃算。降低隱身等關鍵指標的廉價版五代機難以同四代半戰機拉開差距,且需耗費大量研發費用;此外,由于發動機的成本占戰斗機總成本的比例正在縮小,單發戰機在四代機和五代機時代的優勢并不明顯。
在更多國家步入“五代機俱樂部”的同時,六代機概念的出現也正影響各國對未來空中戰場形態的理解。烏龍防務指出,法、德、英等歐洲國家的新一代戰機項目,屬于從四代機“跳級”進入六代機研發,重視人工智能和“有人+無人”協同、激光武器等新概念。
在此背景下,俄羅斯技術集團公布新款單發戰機時,也提出一些向六代機“靠攏”的特征。塔斯社報道,切梅佐夫此前提出新型戰機將是“有人+無人”的通用平臺。
烏龍防務認為,在六代機新概念出現的同時,戰機的研發費用節節攀升,研發周期也在不斷延長。為了保證項目繼續,歐美國家的六代機項目均采用多國共同研發模式,但即便如此,短期內獲得重大突破的可能性也不大。
烏龍防務指出,受經濟條件等因素影響,俄羅斯米格航空器集團至今未公布米格-41的想象圖,俄羅斯國防部也沒有表現出為新型單發戰斗機“買單”的意愿。俄羅斯的兩款新型戰機項目能否從紙面變為現實,仍尚無定數。
【駐京記者】泠汐
【繪圖】簡仁山
【策劃】李勁 祁雷 何雪峰
(來源:南方+客戶端)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