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視點|中國為何要探索南北極?
責任編輯:姚憶江
這是2020年2月1日在南極大陸邊緣威德爾海拍攝的海上冰山。
2021年5月7日,我國第37次南極科考順利完成,“雪龍2號”回到上海母港。
距1984年6月25日,中國正式啟動第一次南極科考,已經過去近37年。而距1999年7月1日,中國政府組織首次北極科學考察,也已過去22年。
三十余年來,面對極地大國既對話又博弈的局面,中國極地科學考察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豐碩成果,維護了國家在兩極地區的權益。在極地政治外交、氣候環境治理合作、資源利用、參與極地規則制定等國際事務中,中國取得了相應及有利的國際地位與發言權。
氣候變暖是全球共同的挑戰,兩極則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放大器?!碍h球同此涼熱”,中國提倡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在極地感受最強烈。
但2021年5月12日,美國參議院商務、科學與交通委員會審議通過的《無盡前沿法案》,卻可能給中美等國極地科研交流,共同應對氣候變暖帶來新變數。
南北極合作與挑戰
南極大陸約1400萬平方公里, 但因生存環境嚴苛,人口大約只有2000到3000人,且基本是各國的科考人員。在各國科考隊伍之間,互幫互助極為常見,友好交流更是常態,無怪乎有科考隊員開玩笑說,南極洲是全球最具有合作精神的大洲。
2020年12月,澳大利亞南極戴維斯站有一名隊員突發急病,中國第37次科考隊剛好就在中山站。收到澳大利亞南極局的請求后,中國科考隊立即施以援手,派出船載直升機“雪鷹301”,將澳方人員運送到距戴維斯站四十余公里處的冰蓋機場。
同時,美國南極科考機構也接獲澳方求助,派出一架可在冰蓋機場滑翔起降的固定翼飛機。澳方則從國內派出一架空客A319飛機,接力將病人帶回澳洲。這次中美澳的空中聯合救助取得了圓滿成功,病人安全返回。
“南極洲確實讓各國團結在一起,為我們的行動相互提供支持?!卑拇罄麃喣蠘O局(AAD)局長金·埃利斯說,“這次特殊的行動體現了跨國合作的最佳精神?!?/p>
其實,即使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東西方冷戰對抗最嚴重的時期,南極國際合作也從未受過影響。例如,美蘇各自派遣科學家到對方的考察站開展合作研究。蘇聯用老式Li-2飛機協助當時的澳大利亞莫森站運送病員。即便英國和阿根廷因為馬島而開戰,也不妨礙這兩個國家南極考察站工作人員之間的交流。
今天,參與南極事務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