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與耶穌
魯迅對自身的精神痛苦能夠有一種極大的承擔,但大多數人的天性都是趨樂避苦的,乃至主要是追求物質的安適的,如何對待他們?是要求他們上升到和自己一樣,還是像耶穌一樣去俯就他們?
責任編輯:馬莉
■心靈史
說起魯迅與耶穌,兩者的距離似乎相當遙遠,耶穌是作為“上帝之子”來到人間,宣講拯救的福音,主張寬容忍讓的愛。而魯迅是一個無神論者,對死后無所畏懼,決絕地說過“一個都不寬恕”。
但在有一點上,可能兩者相當接近。魯迅在《野草》中有一篇“復仇(其二)”,直接描述了耶穌之死。他寫道:“路人都辱罵他,祭司長和文士也戲弄他,和他同釘的兩個強盜也譏誚他。
看哪,和他同釘的……
四面都是敵意,可悲憫的,可咒詛的。
他在手足的痛楚中,玩味著可憫的人們的釘殺神之子的悲哀和可咒詛的人們要釘殺神之子,而神之子就要被釘殺了的歡喜。突然間,碎骨的大痛楚透到心髓了,他即沉酣于大歡喜和大悲憫中。”魯迅深深體會到耶穌的孤獨,以及和大眾的疏離。耶穌被抓后,眾人都遠離他,連他的門徒也不認他;他的同胞在祭司長等少數人的帶領下,聚眾逼著總督一定要判處他的死刑;而最后不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