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復國到轉軌:波蘭的坎坷歷程
波蘭劇變的主力是獨立工會運動,團結工會所代表的產業工人組織程度高,而且作為工會運動天然具有強大的工聯主義傾向。
責任編輯:戴志勇
1993年大選使左派看到:原來民主并不可怕,只要尊重民意,靠票箱掌權比靠槍桿子掌權心里踏實得多。
波蘭劇變的主力是獨立工會運動,團結工會所代表的產業工人組織程度高,而且作為工會運動天然具有強大的工聯主義傾向。
德蘇“第四次瓜分波蘭”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革命、德奧戰敗使波蘭的三個宗主國先后崩潰,根據凡爾賽條約,東歐一大批國家紛紛獨立,被瓜分長達123年的波蘭宣告光復。被 稱為“波蘭拿破侖”的社會黨人畢蘇斯基從德國監獄回國當選為國家元首。1920年蘇波戰爭爆發,托洛茨基領導的蘇俄紅軍直逼華沙城下,被畢蘇斯基領導的“ 民族軍”重創,同年波蘇簽定“里加和約”,歷史上屬于波蘭的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今烏克蘭西部的里沃夫等5州)重歸波蘭。但波蘇關系一直不好。
同時波蘭與西鄰德國也因“但澤走廊”等歷史懸案關系緊張。但澤即今天波蘭的波羅的海港口格但斯克,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波蘭復國,凡爾賽條約規 定舊普魯士所屬波羅的海沿岸大部分地區仍歸德國,而波蘭有一條狹長的領土通向波羅的海,使波蘭擁有出???。由于這條“走廊”末端的海岸線很短而且無良港, 又規定走廊東邊的但澤為自由港,雖為德國城市,但由國聯治理,波蘭可以使用港口。這樣的安排使波、德都不滿。對波蘭來說她的出海問題并未解決,對德國來說 這條“走廊”把德國領土切成兩半,走廊以東的普魯士成了與其余國土不相連的“飛地”,而且但澤由國聯治理,德國視為“失地”,波蘭卻覺得使用仍不便。再加 上國際政治中的其他背景,雙方矛盾加劇。納粹在德國上臺后,更利用這些矛盾煽動民族情緒,要以波蘭作為突破口來推翻凡爾賽體系、為上次戰敗“復仇”、建立 納粹稱霸的世界秩序。這最終導致了對波發動戰爭。
由于蘇聯也對波蘭懷恨,戰前的1939年蘇德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時就搞了個秘密議定書,確定了兩國在東歐的利益范圍。蘇聯同意德國占領波蘭, 德國也認可蘇聯從波蘭手里“收復”西白俄羅斯與西烏克蘭(即當時的“東波蘭”)?,F在這被認為是兩國“第四次瓜分波蘭”。1939年9月1日,希特勒以閃 電戰進攻波蘭,波蘭軍隊抵擋不住向東撤,9月17日蘇聯軍隊從背后又捅一刀,不宣而戰攻入波蘭東部,擊潰了猝不及防的東撤波軍。在蘇德兩強的夾擊下,弱小 的波蘭很快戰敗,十余萬軍隊向蘇聯投降,沒有執行投降令的軍隊退入羅馬尼亞和立陶宛。
瓦文薩在演講 資料圖
波蘭團結工會紀念碑 資料圖
卡廷森林慘案
被蘇聯人俘虜的波蘭軍官被編成146個戰俘營,從1940年3月起,總共送走了15131人。此后蘇聯對外聲稱,俘虜營已被取消,允許波蘭戰俘回國,還向他們發了通知。從此以后這些人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波蘭方面兩次要人,斯大林都說所有的人都釋放了。1943年,德軍在蘇聯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卡廷森林發現了八個埋葬著萬名波蘭軍官尸體的大墳場。這個 懸案一直到蘇東劇變以后才揭曉:卡廷森林的集體屠殺是根據斯大林下達的絕密指令執行的,當時蘇聯的政治局委員們還在指令上簽了字以示集體負責。文件公布 后,1990年4月13日塔斯社發表聲明,正式承認這1.5萬波蘭軍官是被蘇聯內務部殺害的,還說這是“斯大林主義的嚴重罪行之一”。近半個世紀以來的卡 廷事件之謎終于真相大白。華沙起義悲情遺恨
另一件挫傷波俄民族情感的是華沙起義。1944年6月蘇聯紅軍發動夏季反攻,7月30日蘇軍打到離華沙市中心僅6公里的維斯瓦河東岸。蘇軍在此廣播號召波蘭人民起義,并答應給予支援。于是“國家軍”揭竿而起,當時雙方力量對比十分懸殊。發動起義主要是相信蘇聯人會支援。
不料此時斯大林卻借口華沙起義是“冒險行動”拒絕支援,反而在河對岸停止了攻勢。只有一支由蘇軍中波蘭人組成的小部隊實在看不下去,擅自渡河去支援 同胞,結果幾乎全部犧牲。蘇軍不僅不支援起義,盟軍從英國給起義軍空投補給希望使用蘇占區機場,也被斷然拒絕。致使盟軍只能從西線橫穿整個德國遠距離空 投,代價慘重而且杯水車薪,無濟于事。其實,斯大林是暗中敵視親西方的波蘭流亡政府。戰前波蘇有宿怨,盡管這時雙方已成為反法西斯盟友,但是當波蘭即將成 為囊中之物時,斯大林是不允許流亡政府東山再起的。借德國人之手消滅流亡政府的地下力量以便扶植新的共產黨政府是他的如意算盤。
到最后起義堅持了63天,終于彈盡糧絕傷亡殆盡。當時華沙城內幾乎每個家庭都有犧牲者。起義失敗以后有35萬人被送到德國做苦工,1.2萬人在奧斯 威辛被處死。華沙起義的幸存者后來在蘇聯控制時期還受到迫害,因為蘇聯人說起義是“資產階級流亡政府”的陰謀,他們想搶奪蘇軍的勝利果實。但就連波蘭統一 工人黨政府中的很多人對這種說法也極為不滿,到1960年代以后,華沙起義才逐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