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樁站到了風口
責任編輯:黃金萍
編者按:
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是與5G、特高壓、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城市高速鐵路和軌道交通等并列的新型基礎設施之一,是培育新消費、發展新能源汽車、推動低碳綠色出行的重要保障。
同時,它也是車輛、用戶和能源的交匯點,是充電網、車聯網與互聯網的入口,在電網智能調度、削峰填谷,以及安全技術、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有著極大潛能和想象空間。
伴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持續增長,在政策和資本雙驅動下,充電樁的2021會是怎樣的精彩?
如果說2020年是新能源汽車市值的夢幻時間,2021年輪到了充電樁。
2021年前5個月,3家中國充電樁頭部企業各完成了新一筆融資,其中兩家的估值過百億,投資人包括最大電池企業寧德時代(300750.SZ)、新加坡GIC、高瓴、IDG等。
差不多同時,中國各地政府的“十四五規劃”競相提出充電樁建設目標:上海要新建20萬個,浙江要新建公共充電樁5萬個、自用充電樁25萬個,新疆充電樁保有量3萬個……
一個可供對照的數字是,從2006年開始算起,中國充電樁產業發展15年,到2020年底的保有量僅約168萬個。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配套基礎設施,充電樁于2020年第一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新基建”的一部分,多家企業通過各種“合伙人”計劃,以共建、托管等方式運營,加速充電樁布局,而今加上各地政府的明確建設目標、資本入局,充電樁迎來了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機。
15年,168萬個
電動汽車的充電樁,類似燃油車加油站里的加油機。
中國充電樁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06年9月,比亞迪汽車在深圳建設的中國最早的汽車充電站。當時電動汽車是全新品類,作為最早進入電動汽車市場的中國車企,比亞迪只有自建充電裝置。
充電樁的發展,與電動汽車的發展同氣連枝。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啟了中國最早的電動汽車示范運營,也有了相應的配套充電站及充電樁。
充電樁建設最早的政策驅動,是2009年科技部等四部委共同溝通啟動的“十城千輛”工程,計劃用3年左右的時間,通過財政補貼,每年發展1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唐家樂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