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國際經驗,國內哪地可先碳達峰? | 碳中和情報局
責任編輯:汪韜
作為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國,中國已經承諾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距離2030年只有不到十年的時間,在碳的話題不斷出圈時,近期有多位學者提醒,“碳達峰”不是“攀高峰”,不能在這十年間大上高碳項目,達到碳排放的“新高峰”后再考慮下降。
要實現碳中和,需要盡可能早達峰。有些地區已公開承諾率先達峰。如北京市提出“十四五”期間碳排放要穩中有降;上海明確提出2025年前實現碳達峰;江蘇、福建、廣東、天津、海南、青海和西藏也都提出了率先達峰。
全球目前有近50個國家已經實現碳達峰,絕大多數是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這對經濟發展狀況和資源條件差異大的中國各省來說,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多位學者提醒,“碳達峰”不是“攀高峰”。
歐盟:1979年達峰,美國:2007年達峰
碳達峰是指在特定范圍內,如全球、國家、地區、行業、企業等在某一年的人為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點,未來年份的排放也不會超過這個點。
怎樣才算碳達峰?沒有嚴格意義的官方要求,一些國際組織提出了可操作的判斷標準。聯合國《2018排放差距報告》提出了兩個條件:首先,至少5年沒有超過這一最高值;第二,這個國家無條件承諾未來排放不超過這個最高值。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提出的判斷標準更加具體:城市的年碳排放達到峰值后,5年或者更長一段時間內碳排放持續下降,并且各年相對于其峰值至少下降10%。
美國和歐盟是全球碳排放的歷史大戶,不過歐盟達到排放峰值比美國早得多,出現在1979年,峰值排放水平占當年全球排放量的25%,這一年美國、中國排放占比分別是27%和8%。美國2007年才達峰,峰值排放水平占當年全球排放水平的20%,這一年歐盟、中國排放占比則分別是14%和24%。
某一年的排放量是否為歷史最高值,還需觀察未來較長的時間內排放量的變化,尤其是峰值之后的平臺期。
歐盟達峰早,但平臺期較長。在1979年達峰后的第5年,相對于峰值水平,碳排放量曾一度下降到了10%以上。但隨后不斷震蕩調整,直到1992年之后,每年排放水平相對于峰值年的水平下降幅度才都穩定于10%以上。
美國的峰值年份晚,但平臺期短,碳排放下降速度快。達峰前,1990-2007年美國碳排放年均增長1%。2007年達峰后,年均下降1.3%。達峰5年后,其碳排放量相對于峰值水平下降到了10%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