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街,臺北艋舺的年代風情畫

當各界為了新冠疫情而對萬華有萬般疑慮、千般笑罵,仿佛這里是游民、妓女與老人的居所之際,我靜靜地回憶過去,特別是1980年代的萬華,反而像一個回到故鄉的孩子般,別有深情。

(本文首發于2021年6月1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朱又可

臺北艋舺龍山寺前的老市集,現已改建。 (作者供圖/圖)

從1983年開始,我就生活在萬華的生活圈,路過龍山寺的時候,會順道進去拜一拜,如此的生活習慣,延續了三四十年,也不覺得有什么特別。即使離開了時報,我仍依循舊慣,每隔兩三個月就去龍山寺拜拜,祈求平安健康。有時也會帶孩子一起去,拜完到周記肉粥吃紅燒肉,喝一碗青草茶。

直到最近因為新冠疫情,看到有一些人會天天去萬華報到。有的去寺廟,有的去茶室,有的去賣葡萄,總之,這里所匯聚的人潮,不只是我這個老中時的念舊之旅。它一定有一些什么我未曾注意的內在。于是用一種“有意識的距離感”重看,才發現在那平凡的庶民生活里,有精神層面的,像是拜拜、念經、祈福;也有物質層面的,像是販賣手工藝、出售一些二手衣物;也有情感層面的,像是去探望龍山寺的志工老朋友,到茶藝館看看老情人,或者只是去小坐聊一聊。當然,也有人在山水街、龍山寺前廣場、附近的暗巷里,找尋暗娼流鶯,尋個地方交易。這也是一個不少人營生的行業。

而環繞在這些之外的,必然是隨著這些人流而生的各種生意。餐飲小吃、飲酒攤子、特色陪唱餐廳等等。

當各界為了新冠疫情而對萬華有萬般疑慮、千般笑罵,仿佛這里是游民、妓女與老人的居所之際,我靜靜地回憶過去,特別是1980年代的萬華,反而像一個回到故鄉的孩子般,別有深情。

雖然我不是萬華人,但長年的工作與生活,不能不說,我懷著某種感激。它教給了我最寶貴的幾堂課。

社會學博士班

我在1983年秋天進《美洲中國時報》工作。

為了配合美國辦公時間,半夜十一點開始上班,等中國時報隔日見報的清樣送來,從中選擇重要的新聞,并訂正一些臺灣的特殊字句,以適應國際的習慣,再將稿件傳給美國編輯部。

從半夜工作到早晨五點左右結束,肚子一定很餓。我于是和副總編李明儒一起到龍山寺前的路邊攤子吃早點。當時有一家清粥小菜,由一對云林來的年輕夫婦經營,幾張桌子擺路邊,十幾樣小菜。夫婦倆有個小嬰兒,因乏人照顧,總是用一個藤子編的小床,放在攤子邊上,邊看顧邊營生。

而來來往往的客人,則多是剛從南部運送蔬菜北上的大貨車司機。大貨車引擎特別吵,司機也習慣抽煙喝酒、大聲吆喝,難免把嬰兒吵醒了。嬰兒咿咿呀呀地哭起來,那妻子便抱起來,輕拍說:“乖乖哦,要乖乖哦!快快睡哦!”搖著搖著,哄嬰兒入睡,一手幫丈夫端菜。那些壯漢也很體諒,立刻降低聲量。

貨車司機都是體力勞動者,剛剛把蔬菜卸到附近的果菜市場,開了一晚上的夜車、勞累地卸了貨,饑餓無比,到了就點了一大碗鹵肉飯,幾道小菜,大口大口地扒起飯來。那模樣,仿佛那飯菜都特別地香。

每天清晨,當自己也結束工作,看著那種奔波勞動、大口吃食、勤奮生活的身影,那種勞苦卻又飽滿的“生之力量”,內心總是充滿感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陳玲玲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