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寫作成為記錄美好的一種習慣
責任編輯:夏海
知名媒體人周奎曾說:“我們庸庸碌碌度過一生,卻可能對自己的人生一無所知……如果這些故事不被記錄,就會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離開消失在歷史的塵埃里,這是多么令人遺憾而痛心的事。”
時代或許慣寫知名人士的故事,但在我們每個普通人自己的世界里,親人、朋友、童年、出游,都是值得留下的痕跡。唯有厘清自我形成的脈絡,用筆記錄下這一切,故事才不會輕易褪色和消散,而我們也才更容易銘記曾經,看向未來。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變為酒,保存歲月最好的方式是拿起手中的筆,把歲月變為永存的詩篇或畫卷。
保存一份童年
凌晨兩點,褪去繁華喧囂,整個城市陷入沉睡。
張瀟合上電腦,結束了一天的加班。作為一名互聯網大廠的從業人員,他早已習慣了高強度的工作節奏,更習慣睡前打開播放器,聽一會兒自己在出游時錄下的大自然的聲音,寫寫自己的心情。
他是第一批80后,出生、長大在一個東北小城,高考后一路南下,靠著自己的努力在一線城市里站穩了腳跟,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在外人看來,他的生活算得上“幸福生活”的典范。
但其中的焦慮只有他自己了解。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有失眠的問題,直到后來聽取了朋友的建議,把自己在自然里錄下的聲音當做背景音。
“在上海,四季的感受變得模糊而遲鈍,常常只記得Q1還是Q2?!睆垶t回憶起從小長大的鄉間,四季分明,村落掩映在綠樹間,除了雞鳴和幾聲狗吠,村里總是寂寥,也有幾分落寞。幾個小孩在麥田邊上打鬧,老人就在路邊陰涼處坐著,偶爾搭話。那些陪伴他長大的聲音,在漫長平凡的日常生活里,像夾在相冊里的書簽,循聲而往,就能找到那些過往的時刻,找到曾經溫馨的回憶。
他把自己對于自然的觀察記錄下來,并開始寫故鄉和故鄉的人。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了現在,“那些看過的畫面、接觸過的人、聽過的聲音和心里的情緒,我都記得清清楚楚”。
如同琥珀一般,過往蓄積的記憶曾在樹脂流動時描畫出紋路,被封存起來,如今得以記錄在了張瀟的游記中,也承載著他對兒子的殷殷期盼。
成為父親對于張瀟來說,是個全面升級的新挑戰。雖然新生命帶來的繁雜瑣事和現實壓力撲面而來,他卻樂在其中。在他看來,孩子就如同一顆萌芽的種子,在不同的環境里,汲取養分和甘露,成長為不同的狀態。
(圖源:新華社)
所以,他樂于帶孩子出游,和孩子一起寫游記,記錄新的風景和感受。去年年初,因為新冠疫情突發,原定的出游計劃泡湯,孩子比他還要沮喪;今年,他也為了彌補這份虧欠感,提早制定好了暑假出游攻略,邀請孩子一起出發。
所訂好的機票已經開放值機,張瀟早早選好了靠窗的座位,以便和兒子一起拍攝下起飛時的風景。出游也許會遲到,但陪伴從未缺席。
共享一種成長
對于鐘蘭而言,文字像平行時空里的光,照進生活的縫隙,治愈了當下的現實。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鐘蘭總能通過文字找到一些力量面對現實。2013年,她生下了一個女兒,成功升職成為了一名媽媽。挫敗感從出了產房開始。鐘蘭一滴奶水都沒有,隔床同樣是新手媽媽,奶水多到孩子吃都吃不完。對比之下的傷害是巨大的,看著餓得直哭的女兒,她體會到了從未有過的自責與失落。
在那段日子里,她承受了身體和心靈的雙重壓力,只有借著孩子休憩的時間,才能偷偷拿出筆記本,記錄下自己與女兒的點點滴滴,靠著文字消解內心的苦悶。如今回看曾經寫下的文字,鐘蘭只是淺淺一笑:“還好有這份文字的留存,讓我能平靜地回首那段充滿著淚水、汗水與歡笑的時光?!?/span>
在鐘蘭看來,真正的寫作,話題天然是豐富的,細節應該是生動的,而這種表達力的源頭像一個水庫,必須先匯聚來自四面八方的溪流,這溪流正來源于一點一滴的生活日常,來源于真心的體驗和共鳴。
正如法國思想家蒙田在《人生隨筆》里所說:“絕大多數哲人、最偉大的人物都通過對美的欣賞和沉思,來補償學校教育,并獲得智慧?!毕啾揉笥诰毩晝院脱a習班,她更喜歡帶著女兒去體驗不同的生活,欣賞和發現身邊的美好,小到一起逛超市買下當天晚餐所需的食材、去公園與晨練的小朋友一同鍛煉,大到假期里一同遠行,飽覽祖國壯闊山河。
如今,鐘蘭的女兒已經步入小學,有了課業的壓力,也在鐘蘭的鼓勵下開始寫作。哪怕是平常功課再多,鐘蘭都會在休息時間拉著女兒一同出門,看看月亮,聊聊一天的生活,和樓下熟識的朋友鄰居打聲招呼,讓女兒充分感受真實的生活、現實的社會和人與自然的連結。
(圖源:新華社)
不久之前,鐘蘭在微信班級群里看到老師表揚了女兒的作文。雖然文筆還很稚嫩,很多字還需要用拼音代替,但她已經從字里行間感受到女兒在成長。
其實,鐘蘭也有一個秘密:她正在嘗試系統化的寫作,準備將自己與女兒共同成長的經歷記錄下來,集結成書。等出版的那天,再給女兒一個驚喜。
藏在文字里的愛與守護
親戚長輩們的眼中,劉沫打小就是個循規蹈矩的乖孩子——讀書的時候好好學習,一畢業就結婚生孩子,兒女雙全。但在劉沫眼里,“我覺得我做了一件很勇敢很突破的事情,就是生了二胎”。
故事由此開始改變。劉沫發現,自從有了二娃,生活不再張弛有度,心態時不時還會在崩潰邊緣徘徊。雙份的幼兒營養品、早教班、保險等開支,已經讓這個四口之家經濟吃緊。更令她擔憂的,是自己因為照顧小女兒,不得不減少陪伴大兒子的時間。
她在愧疚之余,暗自慶幸大兒子并沒有受到太多的影響,依舊是一副愛玩愛鬧、沒心沒肺、獨自快樂的樣子。
(圖源:新華社)
孩子天性愛玩,時不時惹事或者犯錯,比如拿著枕頭想吸引妹妹的注意,卻不小心松手砸到了妹妹的頭。每到這種時候,她還是會氣得把虧欠感拋在腦后,忍不住沖著大兒子發火。
“其實發完火,看著兒子垂頭喪氣的樣子,我心里也很不好受?!碧崞鹋c兒子的交流,劉沫有些無奈,“我總是希望能把愛分給他們兩個,手心手背都是肉。另一方面我又很擔心兒子心里會有負擔,會排斥我們和妹妹。每每想到這,我就越來越緊張,孩子出任何一點問題都會讓我情緒爆發?!?/span>
直到有一天,劉沫在檢查兒子作業時,看到了他上周評優的作文——《我最喜歡的一件禮物》。原來,在兒子眼里,妹妹就像是一件在圣誕節都等不到的超級禮物,他想多和妹妹玩一會兒,但總是無法做到像爸爸媽媽一樣把妹妹抱得又平又穩,只好先抱著枕頭作為練習。
劉沫這才讀懂,兒子在用自己笨拙的方式,把愛和守護藏在了字里行間。
對每一個中國家庭而言,親子相處的點滴時光,都浸透著有關愛和成長的美好,而這些終將在孩子的筆尖閃耀。
新的暑期將至,在學而思網校的戰略支持下,南方周末發起“筆尖上的少年”征文活動,面向全國中小學生進行主題征稿。本次征文活動以“把眼里的美好變成筆下的美文”為主題,邀請了中國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哲學研究者周國平,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同為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的李洱、徐則臣,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作品》雜志總編輯王十月,清華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博士張秋以及南方周末社會新聞部主任、網絡副總編輯、數媒工場內容部總監何海寧,《南方人物周刊》總主筆、作家、資深媒體人蒯樂昊等作為評審團專家與導師,最終獲獎選手的作文將有機會刊登在南方周末平臺。
本次征文活動將于6月17日開啟作品提交通道,鼓勵小學、初中、高中不同階段的孩子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將感同身受的美景、美人、美事變成筆下的美文。小學組以“難忘的暑假”“這個暑假,因______而美好”為題,初中組以“當我想起夏天”為題,高中組則設命題式和開放式兩種形式,以此充分發揮不同年齡段少年的文學創造力,融入時代背景、國家發展等宏觀命題的思考,展現中國少年的文字力量。
“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闭嬲某砷L在于知行合一,讀書、明志、力行,才能生出如磐的理想信念,將經驗智慧融進文字,并傳遞給更多人。
點擊上方按鈕或下方“閱讀原文”進入報名頁面,報名后可在南方周末微信公眾號后臺回復關鍵詞“征文”隨時了解活動最新信息。
除線上報名外,也可郵寄作品參與征文。郵寄地址如下: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集團南方周末報社 張老師 收 (18351983978)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