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三千里:重走西南聯大之路
(本文首發于2021年6月1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邢人儼
1945年6月21日,美軍通信兵在L-5小飛機上拍攝的昆明城外東北方的照片,中間的建筑是西南聯合大學。
想象一下用68天的時間徒步一條1600公里的西南公路:從長沙出發,渡沅水來到湘西,走過杉林茶山、煤鐵銀礦,一路擔憂匪患和暴雪;之后穿越湘黔邊境,經過罌粟田、盤山路和古關驛道,遇見馬幫和苗民,游覽華嚴洞和黃果樹瀑布;接著來到滇黔交界的勝境關,此時的云南境內晴朗多風,麥浪已黃、油菜將熟,最終在一場大雨的“洗刷”下抵達昆明。
徒步的現實顯然比文字描述得更加困窘。盧溝橋事變后,為了躲避戰火波及,延續教育火種,中國大學陸續內遷。1938年2月,一支由11位教授和近三百名男生組成的“湘黔滇旅行團”完成了這段艱辛的西遷路程。之后,他們與到達昆明的其他兩路師生一起,組建了著名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旅行團中,南開大學教授黃鈺生為主席,陸軍中將黃師岳為團長。教授有聞一多、曾昭掄、袁復禮等人,學生中包括后來當選院士的屠守鍔、唐敖慶等人,還有任繼愈、劉兆吉、穆旦等文化名人。
“這次長征是一次艱苦卓絕的跋涉之旅,此后八年患難,它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群體才能的象征;因此,也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和文化持續不輟的象征?!泵绹鴮W者易社強在《戰爭與革命者中的西南聯大》中不吝贊美之言。
這段通往西南聯大、夾雜著神話和想象色彩的路程帶給了楊瀟意外的啟示。楊瀟畢業于南開大學,在媒體工作了十三年。2018年1月,《無問西東》的熱映提醒了他,人們似乎從未放棄對傳奇的熱枕,“人們懷念著聯大師生對學術自由的捍衛,懷念他們對知識和教養的尊重,懷念他們的理想主義”。
旅途的風景也撩動著他:河北學生楊式德對著沅江發出感慨——“水為什么會這樣綠呢?”他同時贊嘆南方鄉野赤紅的泥土。2018年2月,楊瀟致電《西南聯大行思錄》作者張曼菱,得知很少人詳細關注發生在這段三千里的傳奇故事。
兩個月后,楊瀟決定用兩個多月的時間重走這段旅程。京滇公路的湘黔滇段早已變為319國道和320國道,他一路追溯八十年前旅行團行走的歷史痕跡,并在沿途寫下徒步日記,采訪西南民眾,記錄下這段三千里路程如今的樣貌。
從長沙出發前,楊瀟特地拜訪了趙元任女兒趙新那?!癐t’s a long way to go”——這位95歲的受訪者還能清晰哼唱西南聯大校歌——“It’s a long long way to Kunming city”。隨后的日子,楊瀟陸續接觸到一些聯大二代和三代。這些訪談與徒步日記、回憶錄、民國報章等材料共同構成了2021年5月出版的非虛構作品《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驛道上尋找西南聯大》。
楊瀟在書中吐露了自己對這群當時最聰明年輕人的好奇心:“在傳奇故事外,他們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樣的?他們的愛好和偏見是什么?他們如何理解和處理國家與自我的危機?他們的情感結構如何養成?在前往昆明的公路上,他們每天都在與西南各民族民眾接觸,這又會與他們自己對‘國家’與‘人民’的理解產生怎樣的共振,乃至彼此影響?”
楊瀟迫不及待想了解他們如何在山河破碎的現實中求解自己的生活?!昂芏喑霭l前的問題好像確實沒有得到答案?!睏顬t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但這仍然是一個持續的演進的過程?!?/p>
1938年春,由三百余名師生組成的湘黔滇旅行團從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