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人口逆襲,但老齡化恐拖累川渝增長
悄悄逆襲的西部人口
責任編輯:戴春晨
低調的西部,過去十年間,默默實現了一個巨大突破:人口比重提高。
據全國“七普”數據,2020年,西部地區人口占全國比重為27.12%,較2010年提高了0.22個百分點。
0.22個百分點,看上去微不足道,但屬實不易。在人口繼續向東部地區聚集的情況下,中部、東北地區人口占比都有所下滑,而西部地區人口比重實現逆襲。
這也意味著,西部大開發的第二個十年,初步培育出了留得住人的自我發展能力。
1999年,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從“五普”和“六普”數據來看,西部大開發的第一個十年,人口增長乏力,2000年至2010年人口僅增長500萬左右,占比下滑約1個百分點。
到了第二個十年,重慶、成都、西安、貴陽等西部大城市的崛起,減緩了人口外流,吸引越來越多的本地人在省內就業。
展望下一個十年,隨著生育政策的不斷放開,西部大城市的進一步發展,預計西部人口占比將進一步提高,但省份之間、城市之間的人口分化現象將愈發明顯。
務工大省的逆襲
1991年,電視劇《外來妹》上映。這部當年的現象級“爆劇”,一夜之間捧紅了主演陳小藝。
《外來妹》講述了六位從窮山溝趙家坳到廣東港資公司打工的女性的命運。趙家坳在哪里,電視劇未明確點出。不過巧合的是,主演陳小藝的老家恰好是當年的務工大省——四川。
西部大開發實施之初,四川就是外出人口最多的省份。近700萬外出打工的四川人中,約有41%在廣東闖蕩。
他們扛著沉重的蛇皮袋,拎著花花綠綠的塑料桶,告別家鄉的田地山丘,與親朋好友一起擠上慢悠悠的綠皮火車或油味重的大巴,一路南下,涌入廣州、深圳、東莞等地的工廠車間。背井離鄉,只為養家糊口。
四川的鄰居貴州、重慶也是如此。這三個省份的人口,在2000年到2010年間合計減少了540多萬。
“逆襲”從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開始。
2011年,全國農民工流向發生歷史性的轉變:跨省外出農民工比重,首次低于省內務工比重。此后,西部地區農民工回流、返鄉現象愈來愈明顯。
變化首先在四川省發生。
2012年,四川農民工外出務工路線出現“拐點”,省內務工人數首次超過省外務工人數。據四川人社廳、統計局數據,到2019年末,四川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中,55.13%在省內轉移,比省外輸出多出255萬左右。
重慶也在發力。2008年金融危機后,沿海地區產業調整、勞動力成本上升;與此同時,西部地區基建愈發完善,土地、勞動力、能源成本優勢明顯。
“汽車之城”將目光放在了筆記本電腦行業。引入惠普、宏碁、華碩等三大電腦品牌商,吸引了富士康、廣達、英業達、緯創、仁寶、和碩等六大代工商及三百多家筆記本電腦零部件廠商云集重慶;將過去加工貿易中“兩頭在外”的模式,改為“一頭(原材料)在內,一頭(銷售)在外”的垂直整合模式。
如今,重慶已成為“筆電之都”,全球每3臺筆記本電腦、每10部手機就有1臺“重慶造”。若你想給電腦換換鍵盤、電池等零部件,網購的發貨地也是重慶。
更具標志意義的事件發生在2011年:中歐班列開通。這大大降低了重慶這座內陸城市的物流成本。
2011年1月28日,中歐班列(重慶)開出第一班列車。
這條始發重慶,經新疆阿拉山口出境,過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最后到達終點德國杜伊斯堡的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全長11000多公里,全程需12日至15日,較海運節約30天左右,而運費僅為航空的五分之一。
類似的情景也在四川、陜西、云南、貴州等地上演。四川同重慶一樣,依靠電子信息產業和汽車制造產業,帶動了經濟快速發展;陜西高校林立,科研資源豐富,在航空航天、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優勢明顯;“大數據”儼然成為了貴州最重要的名片之一;在云南,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為和煙草業相提并論的支柱產業之一。
破除交通障礙,以電子信息產業等高端制造業拉動經濟增長,并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輔以戶籍改革,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留在省內上班。
2020年,昔日的人口流出地貴州、四川、重慶扭轉劣勢,人口增量分別位列全國第9-11位;陜西、云南人口則繼續增長。
與之對比,昔日的能源大省內蒙古、西北重鎮甘肅,深陷轉型泥淖,成為西部12?。ㄖ陛犑?、自治區)中,唯二人口減少的地方,人口縮減量僅次于東北三省和山西。
提起內蒙古和甘肅,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一個詞:收縮型城市。在本世紀頭十年,內蒙古和甘肅就存在大量收縮型地區。
河南大學副教授陳肖飛等人,對比“五普”和“六普”的人口數據發現,黃河流域內蒙古(不包含東四盟)、甘肅、寧夏、青海等8個省份,超過四成的市轄縣處于收縮狀態。特別是甘肅、內蒙古、河南省部分市轄區縣,已形成了連綿式收縮。
一方面,隨著人口流動、遷移的成本逐漸下降,地理環境和生態條件惡劣的地區,如甘肅慶陽、隴南等,人口不斷外遷導致城市收縮。
另一方面,在資源枯竭型城市,傳統產業從業人員大量流失,三產提供的就業崗位并不充足,人口外流,城市收縮。
而甘肅、內蒙古各自的中心城市,雖吸納了周邊城市人口,但因為經濟實力較弱、輻射帶動能力較差,無力阻擋省域人口外流。
特別是近十年來,隨著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完善及國家重大戰略推動,周邊省份大城市如西安、鄭州崛起,甘肅、內蒙古等地人口加速跨省流出。
人口減少,下一個是誰?
下一個十年,全國人口增長將進一步放緩甚至達峰。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陳功指出,“最新的預測表明,人口總量即將在2025到2030年間達到峰值”,“我國人口在總量達峰后將逐步開始緩慢下降,人口負增長在不遠的將來即將成為現實”。
那么,西部人口將發生哪些變化?
首先,省份之間的人口結構分化將愈發明顯。
對比東部,西部的人口標簽不外乎小孩多、老人少。廣西、貴州等地是典型代表,少兒人口(0-14歲)比例接近24%,而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在12%左右。
但川渝及內蒙古的人口結構迥異。
在小的這頭,四川、重慶的少兒人口比例下滑至16%左右,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了將近2個百分點。
在老的這頭,川渝已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比例分別為16.93%、17.08%,在全國范圍內僅次于遼寧,高于同為東北地區的吉林、黑龍江。
一減一增之下,川渝兩地老年人口比例已超過少兒人口。內蒙古情況類似,少兒人口比例與老年人口比例越來越接近。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李建新、博士劉瑞平,將這種少兒人口比例低于老年人口比例的人口結構,稱之為倒金字塔結構;少兒人口比例與老年人口比例的差值在0-4%之間的,稱之為菱形結構;差值大于4%的,為金字塔結構。
據此劃分,四川、重慶的人口結構已表現為倒金字塔結構,少子老齡化態勢最為嚴重,未來將最先迎來人口自然負增長的時代;廣西、貴州等其余8個地區的人口結構為金字塔結構,這些地區的人口還將保持一段增長時期。
其次,大城市與小城市之間的人口數量差距也將拉大。
過去10年,西部人口向省會、首府、中心城區聚集的特征十分明顯。
成都、西安等西部大城市人口飛速增長,不僅吸納了省內其他城市人口,還吸引了省外人口流入。
如今,每4個四川人中,就有1個成都人;每3個陜西人中,就有1個西安人。四川、陜西人口比重增加的地區,除省會外,皆只有2個。
即便在人口減少的甘肅、內蒙古,蘭州和呼和浩特都實現了50萬以上的人口增長。
未來10年,一系列國家、區域的重大戰略還將吸引人口涌入這些地區。
在各自的“十四五”規劃中,云南、廣西、貴州都提出“強省會”或“強首府”戰略。
例如,云南提出,做大做強昆明省會城市,努力把昆明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區域性國際經濟貿易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金融服務中心和人文交流中心。
廣西提出,大力實施強首府戰略,深入推進北欽防一體化,高標準建設南寧都市圈,共建北部灣城市群,建優建強北部灣經濟區。
貴州提出,支持貴陽做大,實施“強省會”五年行動,貴陽城市經濟首位度提升到26%以上;加快提升人口和產業集聚能力,力爭將貴陽—貴安建設成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都市圈常住人口達到1000萬左右。
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作為“第四極”,將被打造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從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的發展歷程來看,區域一體化的實施和推進之下,人口會更多地向中心城市聚集,這意味著成都、重慶主城區人口將繼續保持西部地區的高位增長。
(頭圖/視覺中國)
可視化|黃思毅
參考資料:
喬曉春.從“五普”數據分析城市外來人口狀況[J].社會學研究,2003(01):87-94.
關注農民工25年見證出川潮和返鄉創業熱
https://www.sc.gov.cn/10462/12771/2019/7/5/eb52a8e6de894c9fab1232fa994875c4.shtml
2019年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0/7/9/bff0119742a8464b8c030dec2b67c202.shtml
重慶創造“無中生有”的全球筆電基地
http://cws.customs.gov.cn/chongqing_customs/515855/515856/517359/index.html
陳肖飛,郜瑞瑞,韓騰騰,張勝男.人口視角下黃河流域城市收縮的空間格局與影響因素[J].經濟地理,2020,40(06):37-46.
我國人口發展呈現新特點與新趨勢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1/0513/c1004-32101889.html
李建新,劉瑞平.我國省際人口負增長趨勢的差異性分析[J].人口學刊,2020,42(06):35-48.
網絡編輯:鄧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