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殺死”ATM?
責任編輯:黃金萍
△2002年1月,圍在ATM取款機前等待取款的人們。(視覺中國/圖)
編者按:
1967年,以創新產品形態面世的ATM,以技術方式創造性地解決了銀行業紙幣存取問題,甚至它本身也成為一種打破行政壟斷的工具,然而,數字化從另一個賽道對ATM行業來了一次釜底抽薪。
ATM的故事如科幻小說《三體》中所說,“我消滅你,與你無關”;更是克萊頓·克里斯坦森(ClaytonChristensen)所提出的“破壞式技術”、“破壞式創新”。
科創無止境,唯有更快速、持續地推進。
曾為“中國最大”的ATM合作運營廠商御銀股份(002177.SZ),主營業務正遭遇大滑坡。
2015年其ATM銷售收入7.78億元,ATM合作運營收入1.16億元;到2020年,上述兩部分業務的收入分別滑至0.15億元和0.07億元,全年營收僅為1.82億元。
ATM(自動取款機)的重要功能是存取現金。據央行統計,ATM的年度新裝機數量在2015年發生變化,從2015年25.18萬臺降至2016年5.75萬臺和2017年3.64萬臺,中國主要的大中型銀行在2016年前后收縮網點。
市場為何不再需要ATM?直接原因,是存取款業務量的萎縮。
央行每年發布的《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2020年銀行卡存、取現業務金額量幾乎回到了十年的水平。2015年取現業務總金額出現同比負增長,2017年存現業務金額也開始同比下降,2020年存、取現業務的同比降幅超過兩成,降到了2010年的水平之下。
誰在“消滅”ATM?
1967年6月27日,世界上第一臺自動取款機在巴克萊銀行位于英國倫敦的一家分行亮相,其發明者是42歲的蘇格蘭人謝潑德·巴倫(ShepherdBarron)——他因為經常在銀行取不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唐家樂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