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神曲爆火:用傳統曲藝搶占青年陣地,廣佛未贏夠

以文化內核雕琢城市模樣。

責任編輯:戴春晨

編者按:

6月初,廣佛兩地疫情形勢緊張,為鼓勵市民做核酸檢測,順德本土音樂人將經典粵曲《荔枝頌》改編為短視頻《驗核酸》。

平易樸實的歌詞、街坊式的喊話、疊加上視頻中的核酸檢測畫面及親近的嶺南水鄉場景,溫情敘事引發了嶺南文化圈的情感共鳴,增強了當地民眾對廣府文化的認同感,并成功推動“廣式抗疫神曲”出圈。

話題“廣式抗疫神曲驗核酸”登上微博熱搜,廣東人面對疫情的樂觀、獨特的“廣式”韻味在數十秒間悉數展現,提升了廣府文化在大眾圈層的討論熱度和美譽度,不經意間完成了嶺南區域形象的一次有效傳播,提供了區域形象傳播范本。

“廣式抗疫神曲”如何走紅?有何經驗可循?本期“唯一的城”為您解答。

“驗核酸/篩查核酸攻堅戰/新冠莫想去蔓延/記得/戴好口罩/趕快排隊驗核酸?!?/p>

經典粵曲《荔枝頌》改編的短視頻《驗核酸》近日在短視頻平臺大火,短短20小時內收獲了32.6萬次點擊。話題“廣式抗疫神曲驗核酸”登上微博熱搜榜,目前已獲超1500萬閱讀量。據報道,有網友爆料自己的小區居委會正在循環播放該曲。

歌曲創作者——順德戲劇曲藝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翁永輝(“順德輝哥”)接受采訪時透露,這首神曲是順德本土音樂人討論核酸檢測工作時突發奇想“玩一下”制作出來,歌曲“出圈”在他們意料之外。

自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發以來,國內外用音樂宣傳防疫工作、歌頌抗疫成就并不少見,原創、改編兼有,這些歌曲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慰藉人心、鼓舞士氣,但像《驗核酸》一樣,動員致效并讓粵曲大放異彩的歌曲卻寥寥無幾。

《驗核酸》為何能走紅網絡,其背后有著怎樣的傳播邏輯?我們認為,這是當地將城市代表符號與現實熱點事件銜接,在熱鬧中將傳統文化落地,觸動本地民眾產生共鳴,繼而輻散,最終成功出圈,從而提升了大眾對廣府文化的印象和美譽度。

走紅邏輯:恰逢其時+嶺南符號落地+情感共鳴

對年輕人來說,提到順德,味蕾似乎總是先行于大腦對城市的具象聯想?!笆吃趶V州,廚出鳳城(順德別稱)”,雙皮奶、姜撞奶和陳村粉挑動著年輕人的舌尖,美食與“順德印象”緊密纏繞。相較之下,另一個深深植根于順德文化基因的城市符號——曲藝,老年人喜聞樂見,在年輕人心中卻似雁過無痕。

作為粵曲和粵劇的主要發源地之一,順德被稱為“中國曲藝之鄉”?!皬V式抗疫神曲”《驗核酸》便改編自順德當地人耳熟能詳的傳統粵曲《荔枝頌》。

從此次抗疫神曲走紅網絡的傳播鏈條來看,短視頻最初發布在創作者翁永輝的個人視頻號上,在私域流量中發酵,繼而“刷屏”廣東人的朋友圈。隨后,該神曲在嶺南文化圈中形成熱點,經人民日報、新華社、央廣網、南方都市報等媒體的報道,突破圈層限制外溢,在二次傳播的擴散下大火。

私域流量是這條傳播鏈的起點。雖然是抗疫工作宣傳作品,但這次的傳播主體并非政府,而是三兩個順德音樂人,受制于此卻也受益于此。

短視頻以順德城市俯瞰畫面開場,中間穿插順德城區市民檢測核酸的繁忙場景,最后以古榕、小橋、石板路、府第等嶺南水鄉特色景觀為背景,創作者翁永輝置身其中,頭戴大草帽,手拿報紙“偽裝”的“大聲公”,用粵語呼喊街坊驗核酸作為結尾。

拋棄掉宣傳式的宏大話語,有生活、有煙火、有細節的個體敘事消解了與受眾間的距離。

我們認為,如今,城市形象傳播正由政府規?;瘡V場式宣傳逐漸向個體化場景式滲透。在這樣的趨勢中,去宏大敘事的分享更加真實與鮮活,也更具感染力和號召力。

消除距離、接觸受眾是抗疫神曲走近廣東人的第一步,作品中的文化共振、情感共鳴則是刷屏嶺南文化圈的引爆點。

作為“中國曲藝之鄉”,粵劇在順德乃至整個廣東都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荔枝頌》在順德可謂是“膾炙人口、耳熟能詳”。

脫胎于其中的《驗核酸》自帶“廣式”基因,疊加上視頻畫面中呈現的核酸檢測畫面及親近的嶺南水鄉場景,這條短視頻引爆嶺南文化圈不足為奇。

至于最終達到破圈效果,走紅網絡,一方面得益于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傳統媒體的報道引流,另一方面則是該視頻在形式和內容上與熱點事件的銜接。

與精心制作的原曲不同,這首改編曲來源于靈感閃現,屬于無意造就。32秒畫面、30字歌詞,構成了這條短視頻的全部,而這一特點正與碎片化的后現代景觀完美契合。

據《中國美好生活大調查(2020-2021)》數據,2020年中國人每天多了24分鐘休閑時間,其中有38.28%的人在做手機娛樂,排在第一位的是刷短視頻。新技術催生新傳播形式,個體生活方式也在無形中被重塑。短平快的節奏,簡單直接、通俗易懂的語言,“入鄉隨俗”的《驗核酸》,擁有了大眾圈層的入場券。

形式雖然碎片,但意義并不空洞。

短視頻借鑒原曲賣荔枝姑娘推介荔枝的真切,用“記得戴好口罩,趕快排隊驗核酸”的街巷式呼喊鼓勵驗核酸,同時以前文所述的視頻畫面作為輔助。短短數十秒,廣東人面對疫情的樂觀、獨特的“廣式”韻味悉數展現,不經意間推動了嶺南區域形象的一次有效傳播。

修煉內功,“新瓶裝新酒”

作為廣東省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粵劇粵曲是廣府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有著“南國紅豆”之稱。

近年來,為保護傳承粵劇曲藝,打造區域形象名片,廣東省和珠三角各城市出臺了一系列粵劇扶持政策。

2017年,廣東省通過《廣東省粵劇保護傳承規定》,在人才培養、理論研究、場館建設、展示展演、宣傳推廣等方面對粵劇的保護作了詳細的規定。

2019年5月廣州市政府制定了《廣州市進一步振興粵劇事業工作方案(2019—2021)》,通過了有關粵劇保護的7大工程和未來3年的15項重點保護工作,并明確2022年要在珠三角地區形成以廣州為核心的中國粵劇文化中心。

2021年,中共順德區委十三屆十一次全會上提出要提升文化軟實力,保護和傳承好粵劇等傳統文化,培養青年粵劇專業人才、愛好者,擦亮順德的文化名片。之后,順德成立順德粵劇曲藝學院,通過專業教師授課和名家講座的形式推動專業培訓,培育更多的粵劇曲藝人才。

保護傳承之外,走創新之路,讓更多年輕一代喜歡,是粵劇曲藝等傳統文化符號避免成為束之高閣的古董的必經之路。

據報道,在制作《驗核酸》時,順德戲劇曲藝家協會的音樂人們便用更現代的方法“玩”了一下,他們在其中采用了一些西洋樂器伴奏,讓曲子更加激昂、有感染力,傳統粵曲在古今中外元素的交融中煥發了新的生機。

“廣式抗疫神曲”走紅前,對粵劇粵曲的改編早已有之。

2018年廣州粵劇院拍攝了粵劇電影《花月影》,該電影以2002年創作的同名大型古裝粵劇為藍本,被專家譽為“粵劇在社會轉型期的代表作”。

2021年5月20日,中國首部4K全景聲粵劇電影《白蛇傳·情》公映。電影取材于《白蛇傳》,是第一部將現代特效和戲曲糅合在一起的電影,被行內人譽為“將中國戲曲電影帶入大片時代”。

貓眼專業版統計數據顯示,截至6月15日,粵劇電影《白蛇傳·情》已累計超過1640萬元票房,超越花鼓戲電影《李三娘》的1382.62萬元,成功登頂中國影史的戲曲電影票房榜榜首。

電影《白蛇傳·情》票房

另外,電影受眾畫像顯示,對影片感興趣的觀眾中,超過50%的觀眾年齡在30歲以下。融合流行元素,傳統粵劇開始俘獲年輕人的心。

為延續《驗核酸》的大熱,趁勢傳播粵曲文化,廣佛地區抓住時機、迅速反應,推出了一系列符合當下防疫宣傳熱點的作品。

6月8日,順德戲劇曲藝家協會與廣州相關單位合作改編的粵曲《滄海一聲笑》發布,用詼諧接地氣的口吻普及有效防疫的“六個要”;6月10日,廣東粵劇院推出《抗疫有我哋》,通過粵劇特色唱段、念白與本土耳熟能詳的童謠《落雨大》和粵語說唱形式相結合分享防疫抗疫知識。

文化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名片。讓從歷史深處走來的文化繼續神采飛揚地活在當下、走向未來,是打造城市專屬名片的關鍵。保持創新意識,定位時代熱點,“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在情感共鳴的文化內核上雕琢城市模樣,這樣的形象唯一且鮮活。

參考資料:

1.任孟山.城市形象傳播:從規模性宣傳到滲透式傳播[J].青年記者,2021(05):4.

2.《抗疫知識rap出來!快來聽聽這首粵歌說唱》

https://news.ycwb.com/2021-06/10/content_40069330.htm

3.佛山改編粵曲《驗核酸》爆紅網絡,央媒也點贊!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3021054

4.《白蛇傳·情》:粵劇戲曲也能做電影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062154

5.粵劇改編電影成潮流帶觀眾走進戲曲繁花深處

http://www.huaxia.com/zhwh/whxx/2018/03/5688524.html

6.電影《白蛇傳·情》舉行首映禮粵劇成功“出圈”

https://new.qq.com/rain/a/20210521A066AI00

網絡編輯:郭倩倩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