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于孩子是耍小聰明, 父母莫做蠻橫無智的“暴君”
無論是明明該兌現卻不兌現還找一堆理由搪塞,或者臨時增加條件,以最大程度稀釋兌現諾言帶來的“壞處”,都是對孩子心理強加的傷害。
(本文首發于2021年6月17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圖文無關)最好的人生引導,不就是讓孩子們看到諾言的價值與兌現諾言的意義嗎?
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趙昱鯤發了一條微博,展現了一起發生在一對母女之間的“手機風波”。
作為高二女生的女兒,手上的蘋果手機用了不到三年,還能用,但是不夠潮、不夠快,嚷著要換手機。做媽媽的允諾過三年可以換新,可是在還有兩個月就滿三年的時候,女兒提出可以提前換新,因為可以趕上大促。做媽媽的卻覺得手機沒必要換,理由是日常夠用了、對孩子的成績提高和今后考學有較高期望、老師強調控制學生用手機等。進行于晚間的溝通不是很順暢,媽媽覺得女兒又哭又鬧不講道理,新提了一個條件:寫一個學習目標。但又覺得女兒寫得比較敷衍……要求改了三遍才勉強能看。困惑之下求教于趙昱鯤。
這樣的“手機風波”,相信很多家庭都經歷過,因而具有特別的樣本意義。趙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