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王維也是考試移民: 科舉時代“冒籍”為何屢禁不絕?
宋代冒籍京師的情況仍然較為普遍,洪邁《容齋續筆》記載了一份宋真宗咸平元年的登科進士名單,令人奇怪的是這幫人除了一個叫劉燁的以外,“余皆貫開封府”。
(本文首發于2021年6月17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圖為西安大雁塔北廣場上的歷史人物雕塑,唐代詩人王維。
古代科舉考試,也存在“考試移民”現象,這種在考生籍貫上做手腳的情況,古代稱為“冒籍”,就是利用不同行政區域錄取政策、錄取名額的差異搞擦邊球。最早的“高考移民”在唐代和五代十國時期就出現了,武則天時期薛登就說當時讀書士子“或冒籍以偷資”(《舊唐書·薛登傳》),就是利用假冒自己的戶籍來獲取科舉上的好處,這是“冒籍”最早的出現。
唐中宗時候的李欽讓,本來是籍貫定州的鄉貢,但卻被附太學戶籍,因為開元以前科舉進士從太學兩監出身,會有更好的前途,這也是一種冒籍。此外還有著名詩人王維,按制度本來應該從自己戶籍蒲州參試,但他卻直接跑到長安,通過關系以京兆官解送,并于“開元九年進士擢第”(《舊唐書·王維傳》),也是一種冒籍的行為。安史之亂后,戶籍紊亂,《冊府元龜》卷六四一《條制三》收有后唐的一條“不得假冒鄉貫敕”,說“諸道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