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柳斌杰:新聞出版改革下一步
我們從事文化工作的人數全世界第一,年出書品種是世界第一,報紙也是世界第一,為什么就沒有人家強呢?大而散,就是不強,這是我們行業的一個遺憾,也是我們很慚愧的一件事情。
責任編輯:李小鳴,鄧科
■高端訪談
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最好方式,就是繼續推動新聞出版業的深化改革
■政策限制,辦刊的只能辦刊,出書的只能出書,辦網的只能辦網,辦報的不能辦電視,國際媒體哪有這樣搞的?我們違背了新聞傳播的基本規律,自縛手腳。
■現在我給你們透露個消息,跨地區組建聯合出版傳媒集團的工作,已經開始啟動。最近兩年,出版業至少要出現三個 “雙百億”——資產一百億以上,年銷售收入一百億以上的企業。
■下一步,中央部委所屬的出版社要從中央部委分離出來,轉企、脫鉤、改制、重組,這是明年改革的重點。
■傳媒方面的稅收政策正準備調整,報業今年又遇到紙張漲價的因素,很多報刊現在非常困難。所以要有一些扶持政策。
■這次我署組織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調研,專門把民營工作室作為一個調研專題,引起很大關注。以前是不會這么做的,不敢去接觸這些所謂敏感問題,這次思想就解放了一點。事實上,民營出版機構應該說也是一種新的文化生產力。
■我們一貫重申支持新聞媒體依法加強輿論監督,對此我們的態度是鮮明的。
11月14日,星期五上午,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4樓充滿陽光的辦公室里,新聞出版總署署長、國家版權局局長柳斌杰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一個半小時的采訪中,柳斌杰細述了自己幾十年的改革歷程、新聞出版體制破冰的艱辛和下一步的思路,并談及新聞開放、異地監督、書號刊號改革、民營出版等前沿話題。
文化的軟肋
南方周末:我們長期有一個困惑,中國是一個政治大國,而這三十年的發展也讓我們成了一個經濟大國,但是坦率地講,我們的媒體水平跟中國的實力非常不相稱,在輿論上沒有國際影響力,沒有主導權,是不是處于弱勢的地位?
柳斌杰:那是肯定的,目前是很弱勢。在國際上,我們的輿論還沒有與我們國家作為一個政治大國、經濟大國相稱的影響力、公信力和說服力,有時比較被動。一出國門,你就會感到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新聞、中國的聲音很少,而且有一點還多是負面的,正面的很難走出國門,很難進入國際社會。
就原因來說,除了西方強勢輿論主導之外,我們自己工作上也有不足,例如新聞視點不高、國際性不強,媒體的報刊結構也不合理,地域化、多而散,高水平上檔次的比較少,沒有國際性的傳媒集團。
南方周末: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為什么會缺少有品質的嚴肅文化產品?
柳斌杰:我看還是一個體制機制問題。文化產品創造需要智慧,需要大師,需要社會環境和市場環境。在目前單位所有、地區分割的體制下資源沒搞活,人才出不來。我們下一步就是要加緊深化改革,加快體制轉變。轉變以后,使媒體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內部有創造的沖動。在資源方面政府給那些實力強、有市場競爭力的集團再進行一定傾斜,讓它們生產一些高端的、填補學科空白的、適合國際語境的、與世界對話的文化產品。
我就常常想這個問題。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應該說知識積淀很雄厚。我們從事文化工作的人數全世界第一,比許多國家的人口還多,光我們新聞出版行業從業人員就有1000萬人?,F在年出書品種是世界第一,2007年達到24萬多種,美國才18萬種。報紙也是世界第一,我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