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寫作,是一個人的狂歡

本文入選2021年南方周末教師征文挑戰賽優質作品,作者系長沙市一中金山橋學校教師。

我大學就讀于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本科時期在圖書館接觸了很多文學刊物,如《人民文學》《收獲》《當代》《十月》《作家》。它們純正、獨立、藝術、大氣、先鋒的氣息濡染了我,我才意識到,在這些作家面前,我的思想的逼仄和意識的媚俗是多么不堪。

我從這里開始接觸中國的當代作家,也是從這時開始覺知靈魂的升騰,幾乎每個作家代表性的三部曲均有細讀:余華的《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在細雨中呼喊》,賈平凹的《廢都》《浮躁》《秦腔》,鐵凝的《哦,香雪》《玫瑰門》《麥秸垛》,莫言的《豐乳肥臀》《紅高粱》《蛙》……他們的作品像一個高倍顯微鏡,細切而又精微地透視著人物在各種因素的羈絆、沖撞下跌宕的一生。

大學期間我偶有文字見于校報,但未成體系,沒有形成寫作的習慣,但我知道,大學期間閱讀的積累成了我精神世界里一筆巨大的財富,這段時間的厚積為我日后的薄發奠定了基礎。

參加工作后,我在自己的空間、簡書上隨性寫寫自己看書、觀影、生活的一些小感觸,但也依然沒有成體系求發表的心思,我在自己的空間里寫了一篇自傳性的長文——《回不去的年少時光》,記錄了自己小學畢業到高中時期的學習、生活,在同學群中獲得了強烈反響,畢業20年后的他們讀起來滿是酸酸甜甜的回憶。我現在都在慶幸,十年前的我能留下這些回憶,留下這永遠也回不去的青春。

真正開始文學創作,源于一群人,一個團隊。

將與眾相同的智力,花在與眾不同的地方

2018年,我進入了長沙市望城區一個語文工作室,首席名師何宇紅老師對我的幫助特別大,她不僅是師德高尚的特級教師,更是一位筆耕不輟的中國作協會員。望城是雷鋒的故鄉,何老師的長篇報告文學《雷鋒在1958》一經出版就引起了轟動。她的散文集《記得那時年紀小》筆觸親切、本真、接地氣,很適合少年兒童閱讀。

雖然她有大把的機會到城里條件更好的學校去任教,但她甘愿扎根農村,她說:“如果好老師都走了,農村的孩子怎么辦?”這位用善良與愛意鋪就職業之路的老師,用她的經歷告訴我,原來,老師也可以用文字充盈自己的人生。彼時我已34歲,還未在任何公開發行的報刊上發表任何文字,是她點燃了我生命的火花。

漸漸地,望城區作協的成員在何老師的介紹下進入了我的生活圈。中國作協會員鄧建華老師為工作室的老師作了一場題為《遭遇文學》的講座,他說,生活要有點有趣的東西伴飛,才不寂寞。一位文人要有初心、匠心、善心、雄心。無論是柴米油鹽、男歡女愛、世態炎涼還是人間煙火,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寫作對象。個個都能成為作家,文學有時一不小心會成為你的一根拐杖,一個工具箱,或精神家園。語文老師應具有獨特的敏銳感,懂得發掘有文學細胞的學生。那些學生習作腦洞大開,往往是最難能可貴的。若能像發現文物一樣去發現人才,說不定孩子的未來會是另一番圖景。

“多關注嘴笨、家貧的孩子?!编嚴蠋煹脑挷环追值览?,“這些人會尋找表達的其他渠道,或許就是未來的作家?!?/p>

鴻鵠飛得再高,食物還在地上

從那以后,我慢慢正式開始寫作。

去年疫情期間,我有了一段居家集中寫作的時間。我寫關于身邊抗疫戰士的新聞稿、報告文學,獲得同事朋友的許多肯定和支持。我越寫越停不下來,天上的流云、奔騰的大海、熱情的沙漠,無物不可寫;樸實的外公、勤儉的母親、善良的丈夫,無人不可寫;摘橙子、逛成都、游周莊,無事不可寫。

2020年,我先后在各級各類報刊平臺發表文字35篇,寫杜甫草堂的文章上了《人民日報·海外版》,過去的一年成了我的創作井噴期,順利加入了區作協、市作協和省作協教師分會,我的靈魂有文字支撐,我更自信了!

有人說,你寫這些對于評職稱沒用,還得在學術期刊上多發些論文才好。

我不太贊成這種功利的觀點,寫作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我并不在乎它是否給我帶來了現實利益,其實這種觀點是極其短視的。難道留點文字在人間不是最大的財富嗎?

誠然,評職稱對于一個教師來說很重要,為了評職稱,不管愿不愿意,教師都要寫些專業論文。實際上,因為平時喜歡寫與思,專業論文于我而言并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我養成了自己獨創教學設計的習慣,而不是拿到一篇課文就去搬抄網上現成的教案。學生喜歡上我的課,喜歡聽我講到的課文以外的世界和文字內里的世界。

語文老師不一定能培養出色的作家,但可培養出不一般的讀者

我鼓勵班上的學生觀察生活、描寫生活、感悟生活,寫出精品,寫出佳作。

疫情期間,我號召學生們拿出筆來寫他們在新聞里、社區里所看到的人和事。學生寫好的稿子我一一修改,投到各個平臺,有發表的,有獲獎的。我想,讓他們初嘗發表的滋味,可能會在他們的心靈種下一顆文學的種子,誰知道哪天會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呢?

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帶領學生品析文本的語言,哪些語言有陌生感,有新鮮感?作者是怎樣用文字表達情感的?會讀會品,才能會思會寫。

2016年,我接了一個新班,班里孩子大部分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我以自己幽默的語言風格、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征服了這群孩子。其中有一個叫卜可的學生,尤其喜歡聽我的課,其他科任老師反映他上課紀律欠佳,但在我的課上他從不搗蛋,聽課的時候眼里發著光,回答問題時的思考力令我驚艷。

我會把小古文教學融入課堂教學之中,讓學生多學點、多讀點、多接觸點總沒錯。三年下來,這個班具備了一定的文言基礎,能仿照著寫寫小古文,甚至能將生活中的事嘗試用文言來表達,令我頗感欣慰。小學畢業后,卜可進了周南望城讀初中,每次假期都會來學??次?,還將自己秋游的經歷用文言寫出來發給我修改,我將稿子發到全國小古文讀寫大賽平臺,拿了特等獎。

我是有多開心??!不要懷疑自己播下的種子是否長出嬌艷的花朵,只要有了播撒種子的行為就一定能看到生命吐綠的痕跡。

好的教育從哪里開始?從詩歌開始。我現在執教的1504班,是一個平時閱讀量較少,學生從課外書中所獲知識不多的班。因為學生并非自己一手帶上來,閱讀習慣的養成又不能一蹴而就,我便想著利用課后輔導的時間讓學生接觸兒童詩。

談到詩歌,學生第一反應就是教材中的古詩,這只是詩歌范疇的一個門類而已。把詩化的語言和美的感受傳達給學生,可以奠定學生寫作的語言基調。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不僅在語言的理解力上有所提升,其審美能力也逐步的提高。兒童詩的創作多數以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自然萬物等為題材,體現了兒童的情趣情感、純美的精神體驗。何樂而不為呢?

兒童內心活潑、天真、快樂、開朗的情愫,就這樣在筆尖流淌出來了。

在文字伴飛的歲月里,我看到了生活的光亮、歲月的美好、人性的真純,我的心靈不是枯燥無波的一灘死水,而是斑斕炫目的五彩池,在一個神圣的高地,吸納無盡的陽光。

(“弦歌不輟,薪火相傳”教師征文挑戰賽投稿郵箱為 nfzmread@126.com,歡迎進一步了解比賽規則:http://www.zprce.cn/contents/206897

--------

2021年4月,南方周末報社正式啟動“閱讀新火種”公益行動,將向全國2萬名中學語文教師贈閱為期一年的《南方周末》紙質報紙,以及舉辦進中學校園、開展公益教師訓練營等線下活動。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