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知識應用于實踐,理論扎根在鄉野

本文入選2021年南方周末教師征文挑戰賽優質作品,作者系揭陽第一中學語文教師。

在大刀闊斧的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針對當前信息化時代碎片閱讀、高中生閱讀現狀等問題而催生的高中課程設計中,提到了一個實操難度較大的“整本書閱讀”。之所以說操作困難,是因為我接觸到的高中生大部分閱讀量較少,對課外書閱讀興味索然。讓他們靜下心來完完整整閱讀一本書,如若沒有從外部施加動力(不如說是壓力,例如考試、學業評價等),是很難實現的教學任務。

然而,這并不是放棄的理由。我們揭陽一中幾位因讀書沙龍結緣的語文老師,還是在這個新領域作出了一點嘗試。

2021年3月中下旬,揭陽一中的履緣文學社迎來第十七期讀書沙龍,此期的篇目是社會學大師費孝通先生的知名論著《鄉土中國》,這本書也是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整本書閱讀”系列單元里規定的第一本。在前期確定閱讀書目的討論會上,考慮到新一屆的學生接觸的是新教材,又尋思要在開展模式、題材體裁上革舊求新,我們幾位老師拍板此書目,決定以任務驅動的方式,組織引導學生學習書中的調查方法,邁開步子去感受身邊的鄉土氣息。

林燁老師的“整本書閱讀”授課

原先我對教材將《鄉土中國》納入課程體系并作為首位閱讀對象的做法是頗為不解的(當然至今也仍舊沒有全盤接受),原因在于這是一本社會學著作,文學性不濃,其次對于剛踏入高中的學生來說,如若沒有一定的語言積累和生活閱歷,其閱讀難度是非常巨大的。幾位教高一的老師都反映,學生對本書的觀感基本都是高深難懂、枯燥乏味甚至產生畏難情緒。這對于文學素養一般的學生來說,是否太過苛刻了呢?

教師教學用書中設置的單元目標里提到,“分析各篇章之間的內在聯系,理清作者的邏輯思路,把握本書的知識體系”,我個人在閱讀了兩遍后試著對每一篇章的內容進行梳理,并做了整一本書的思維導圖。說實話,這個過程讓我感覺非常吃力。我本身沒有任何知識儲備,在閱讀這本非規范學術著作的“雜話”時,單單在理解概念、捋順思路上就花費了許多精力。對學生而言,每天要應付九個科目的學習任務已經筋疲力盡,特別是耗在理科習題上的時間占了一大半,真的能同我一樣耐心潛讀嗎?大學生對學術研究尚一知半解,將此訓練前置到高中階段,是否操之過急了呢?

當然,學術著作的“整本書閱讀”本質上跟大學的學術研究是存在差異的。但我認為,學術是嚴肅而嚴謹的,沒有一定的沉淀和興致,劈頭蓋臉就一塊厚磚砸過來,未免令人倉惶失措。

學生如此,老師亦然。

盡管這般,討論會上我們仍各抒己見,碰撞出許多火花,最終敲定用以點帶面的方式研讀文本?;诒緯纳鐣W性質,我們想立足本土文化,依據潮汕的風土人情特色對研讀內容作了一番挑選,精選了五個篇章即《差序格局》《家族》《男女有別》《長老統治》《血緣和地緣》,我們對每一篇都設計了研究導向。這里擇一作例:

在《鄉土中國?差序格局》一章中,費孝通認為中國鄉土社會的結構形態是“差序格局”,并用到了一個恰切生動的比喻,“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這個圈子“以‘己’為中心”“范圍的大小也要依著中心的勢力薄厚而定”,“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個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因此這種社會關系具有伸縮性和相對性。

你是如何理解上述觀點的?在你直接生活或間接接觸到的鄉土社會中,還存在書中所說的“差序格局”嗎?具體是如何表現的?這種處世的“圓滑”和由此而形成的模糊的公私界限,與鄉下人的淳樸性格是否矛盾?另外,費孝通認為“中國傳統社會里一個人為了自己可以犧牲家,為了家可以犧牲黨,為了黨可以犧牲國,為了國可以犧牲天下”,對此你是否贊同?請試著調動生活經驗,或留心注意相關的社會現象,將自己觀察研究后所得的想法進行歸納整理。

走訪調查時請注意保持禮貌,保證人身安全,養成保存照片、手稿、錄音等一手資料的好習慣。

沙龍小組成員隨機抽取一篇,選到同一篇的兩個小組各自為營,小組展示時兩兩比對。十一個小組中,有一組被安排參觀揭陽非物質文化遺產“漆藝”傳承人楊細容老師的作品,當然,我們有要求學生在通讀文本后再針對選定篇目做調查研究,避免以偏概全,背離“整本書閱讀”的初衷。

學生在接到這項任務時都存在大大小小的困惑,不知從何下手,我們現場進行一番指導后,鼓勵他們實踐出真知,就算一知半解,只要邁開腿、動起手去做實地調查,研究內容也定會慢慢清晰起來。

一個寒假后,小組成員們都形成了文字、圖片、影音等豐富的資料,在沙龍舉辦當天都進行了細致的展示。其中基于《家族》篇章做調查研究的兩個小組的表現可圈可點——第一小組是聯系《紅樓夢》大觀園內的親戚關系,并調研市區的破門樓鄭,查找鄭氏家族的文獻資料;第十小組是調研市區的青獅文化旅游景區,探訪了傳承青獅文化的孫氏家族。兩個小組采用的研究方法不盡相同且具典型性——第一組側重文獻調查法,第十一組側重田野調查法,兩個組分別把做社會調查最常用到的兩種方法運用得游刃有余,這是出乎我們意料的。

經過此次沙龍,原先那種自大的想法(替學生以為做不到真正的“整本書閱讀”)已經煙消云散,更多的是開始思考怎么在大框架下依據學情制定適合揭陽一中的“整本書閱讀”模式。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因為在這塊全新的教學領域上我們都像無頭蒼蠅一般,所以我們高一語文備課組只能參考重慶出版社的《<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教學指導》開展活動。指導書中提到“四步閱讀法”(略讀、精讀、研讀和重讀),如果按部就班,其實只是紙上談兵——時間有限,加上學生缺乏自主性,所以只復印了部分資料讓他們熟悉相關概念和觀點而已——這也意味著課堂上的“整本書閱讀”名不副實。但在備課沙龍的“《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指導講座”時,我突然意識到,針對這本書的學習,我們師生完全可以把重心只放在一個環節上,不必求全責備,不必強行達成所有單元目標,“納須彌于芥子”更符合一中的學情。

即用“研讀”的方法之一——“結合生活實際,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開展深入的專題研究”——這種閱讀方法是能幫助一中生取得良好效果的。首先,雖然這本書是社會學專業入門必讀,但要讓高一學生真正掌握其中的社會學知識,未免強人所難;其次,教授學術論著的高中課堂很難激起水花。跳脫枯燥的講授形式,把學習地點轉移到室外,放開時空的限制,讓學生行走天地之間感受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性質,更能調動積極性,也更能深化學生的閱讀體驗。誤打誤撞走出來的路子竟然行得通,這是我沒有想到的。

按照這種“研讀”模式,能達到兩個教學目標:運用書中的研究方法和增進對中國鄉土社會的理解。但我以為,上面兩點并非是最終要達到的,也并非要求所有參與的學生都要做到的?!多l土中國》之于我最大的影響,是激發我主動去觀察周遭的鄉村,將書本中的理論對應實際生活進行論證和延伸。許多小組成員在上交的讀后感中也談到,這本書促使他們關心身邊的社會現象,思考生活中的人情世故?;蛟S這才是將《鄉土中國》放在“整本書閱讀”系列單元第一本的意義所在——讓我們留意中國人血液中流淌的鄉土基因、民族文化中的鄉土根脈,也告訴我們,日常學習也好,做學問也罷,要深刻認識到“知識應用于實踐,理論扎根在鄉野”的道理,從書中來到書中去,我們應該培養應試教育下匱乏的實干精神。

《漢書·元帝紀》載:“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弊陟粑幕d盛的潮汕生活正好印證了這句話。與土地、血緣問題密切相關的《鄉土中國》,對在潮汕長大的一中生來說是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的。

門外漢如我讀《鄉土中國》時,更多懷著閑逛的心態在社會學大廈的門口轉悠,領教一番后便揚長而去,可這份驕矜在擁有幾千年農耕傳統的國度里是不堪一擊的。正如費孝通先生在書中談到的一樣,“直接靠農業來謀生的人是黏著在土地上的”,“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我發現自家周邊的農村人都喜歡在屋前門后開辟一塊地來種菜,他們彎下腰蹲在那里挖土栽植的模樣是那么親和而謙卑。我們離不開土地,即使身居城鎮,身上依然帶有泥土的氣息,浸淫泥土的文化。俯首躬身諦聽土地的聲音,才是每一位知識分子該有的姿態。

這次嘗試有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擬定的藍圖也只能說是實現了一半(諸如只在閱讀水平較高的學生中開展活動,與課堂教學并未做到銜接;小組展示時間緊張,調配不當,越到后面越顯疲態;偏重實踐成果,與文本脫離,“整本書”被懸擱等等),在缺乏專業指導和培訓的情況下,憑著一腔熱血“蠻干”也難免勞神苦形。在優秀的同行和富有靈氣的學生面前,深感自己孤陋寡聞、胸無點墨。古有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笨赡艽搜赃^矣,但的確是在跌跌撞撞的辛苦準備中大有獲益。故記下幾筆,聊以自勉。

(“弦歌不輟,薪火相傳”教師征文挑戰賽投稿郵箱為 nfzmread@126.com,歡迎進一步了解比賽規則:http://www.zprce.cn/contents/206897

--------

2021年4月,南方周末報社正式啟動“閱讀新火種”公益行動,將向全國2萬名中學語文教師贈閱為期一年的《南方周末》紙質報紙,以及舉辦進中學校園、開展公益教師訓練營等線下活動。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