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孤兒 民間救助路徑五年審視
從來沒有一種病有過如此大量的資金投入,而大量的投入卻沒有沉入社會基層社區和廣大農村,真正裨益于那些感染者生存質量的改善,而是養了一大批機構和人專職或是兼職吃“艾滋病飯”。
責任編輯:朱紅軍 實習生 王霞
集中辦學和孤兒院模式效果不彰,分散領養助養現實碰壁
救助資源分配不均,滋生“產業化”和“麥當勞化”風險
心理救助嚴重不足,從農村走向城市的發展問題亟需重視
出局的,堅守的
2003年,中原地區龐大的艾滋孤兒群體始進入公眾視野,伴隨著媒體的聚焦,各種救助組織雨后春筍般涌現。
五年的救助實踐表明,不少當年一度火熱的救助模式,難以長期維繼,有些已悄然出局。
“我最遺憾的是被迫放棄了艾滋孤兒一線救助工作。”11月25日,曾經的東珍艾滋孤兒項目負責人李丹對本報記者說,“很多人都知道我多次被打的經歷。”
東珍孤兒學校2003年底在一個寺廟里起步,李丹帶領幾個大學生志愿者集中收養了二十多個孤兒,每天跟他們生活在一起。彼時一起出現的還包括“關愛之家”“陽光家園”等孤兒集中救助機構。然而在短暫的熱鬧后,東珍即面臨困頓。因達不到政府教育部門規定的辦學條件,一度關門,后整頓又開,支撐一年多后終于2004年被取締。
相關人士認為,東珍項目在經歷了財務危機、內部矛盾分化的動蕩后,過于理想主義不夠務實以及與政府關系處理不當的弊病導致了救助危機。
學校解散后,當年20個孤兒被并入了政府公辦性質的“陽光家園”孤兒院,而東珍項目也被迫轉為吸收外界捐款由志愿者到孤兒家庭發放學費的模式。
多位從事艾滋救助事業人士認為,在疫區建立特別為艾滋遺孤而設的學?;蚬聝涸耗J叫Ч⒉焕硐?。一則建院辦校耗費時日,孩子等不了,而辦學需要經驗。“憑什么自信自己提供的教育質量有望超過現有的學校教育體系?”香港智行基金會主席杜聰說,“如辦得不專業反而害了孩子。”
中國民間防艾第一人高耀潔一直竭力反對此種模式,她認為,孩子在這樣封閉式、特殊的環境下成長,形同“監獄”,孩子容易在那里分幫分派,稱兄道弟,不能完成社會化的過程,長大后難以融入社會,甚至會產生種種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