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口費”事件幕后:“灰記者”有其溫床,將建立“黑名單”制度
正在繼續調查的6家媒體多為中央媒體。實際上他們大部分都不承認自己拿了“封口費”,他們只是說收取了發行費、廣告費等等,但是最終他們無法否認這樣一個事實。
責任編輯:鄧科 李小鳴
新聞出版總署調查人員和涉案人員多有較量,取證過程亦有曲折。南方周末記者專訪新聞出版總署新聞報刊司處理“封口費”事件的負責官員,詳解整個調查處理過程,并分析這一惡性事件的背后根源
讓我們欣慰的是,這次事件中,真正市場化程度高的報刊沒有出現在領取封口費的名單中,這證明在市場競爭環境下,這些市場化良好的媒體是能保持新聞職業操守的。
備受關注的山西煤礦“封口費”事件(霍寶干河煤礦發生礦難,為封鎖礦難消息,企業為前來采訪或討要封口費的真假記者發放數額不等的封口費),在最近再次公布處理結果,此前,這一事件因其性質惡劣而引發廣泛譴責。其中涉案的60人被依法處理,包括4名收受“封口費”的持證記者,而有中央媒體的記者站亦被直接撤銷。
南方周末記者從新聞出版總署處獲知,“封口費”事件在一開始就得到了中央高層的關注,該事件第一次通報時,曾提到有兩名正式的持證記者,中央高層曾直接問及為何沒有公布記者的名字和單位。
受訪官員直言,新聞體制改革將繼續深化,而那些在向市場轉型過程中經營不善、管理混亂的媒體,是這類惡性事件發生的“溫床”,亦是一些所謂“灰記者”的主要來源地。
新聞出版總署相關負責官員說,最近將修改記者證管理辦法,并建立和完善記者“黑名單”制度,對有不良記錄的記者,將禁止其再度進入采編序列。
通過銀行轉賬記錄打開缺口
南方周末:得知關于“封口費”事件的消息后,新聞出版總署是如何處置的?
新聞報刊司負責人:我們知道“封口費”事件是有關部門轉過來的,此前有人在互聯網上發了一些消息,我們已經知道了這件事情。隨后在 10月26日晚上,新聞報刊司副司長朱偉峰帶隊去了山西,與當地黨委和政府部門共同開展調查工作。一開始當地煤礦否認“封口費”的事,但隨著調查的深入, 當地煤礦企業的上級紀檢部門也直接介入,煤礦上的人開始配合。
南方周末:從什么地方打開缺口?
新聞報刊司負責人:第一次公布的6家媒體,是通過當地煤礦的銀行轉賬記錄發現的。比如說《綠色中國》雜志社。礦上的人說,該雜志的工作人員王凌飛以記者的名義來到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