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亮程的“文學村莊”,物理學家的大世界,因這群孩子而敞開
站在城市的街頭,看著夕陽想起遺落的故鄉;
在悄然發生的黑夜里,聽見大自然的聲音;
思考“十萬個為什么”時,立志當一名科學家;
跟隨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一起改變著世界;
一不小心打開“魔衣櫥”,進入奇幻的第二世界······
6月17-18日,南方周末“閱讀新火種”公益行動走進成都,三場校園公益講座接力上演。在聆聽作家劉亮程、科學家羅會仟等嘉賓的閱讀分享時,近千名中學生或游走于文學夢境,或傾聽自然聲音,或漫步科學世界,或感悟人生真諦。
“閱讀新火種”公益行動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全程支持,并由新東方提供公益戰略支持、中國郵政提供特別支持。繼5月下旬廣州站校園講座圓滿收官后,本次活動先后走進成都市樹德中學,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學高中部、初中部,嘉賓與師生們共同碰撞出一場場閱讀饗宴。
點擊回顧成都站精彩瞬間
文學是做夢的藝術
遼闊的新疆,一位年輕、浪漫而又清高的鄉村詩人走進城市。面對忙碌而單調的生活,他再也寫不出詩歌。
一個黃昏時刻,偶然轉頭看向西邊的太陽,他突然意識到每日向西的太陽,其實正落向自己的家鄉,那個遙遠的看得見地平線的地方。關于家鄉的一切,一瞬間全部回到了腦海里。
他開始一篇又一篇地寫散文,寫風中的院門、 逃跑的馬兒、溫暖的墳頭、賣掉的老牛、“通驢性的人”、“像作家的狗”······家鄉黃沙梁在他的文字中復活。
后來,這些富有哲思的散文從新疆傳到全國,也傳到了中學生的語文課本和閱讀理解題中。
在“閱讀新火種”校園公益講座現場,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后一位散文家”的劉亮程,回顧了《一個人的村莊》的創作往事。
“我們總會在人生的某一個時刻突然回頭,發現被你扔在遠處的故鄉可能并沒有消失,也可能我們會在某一個階段,在所讀的文學作品中看見自己的故鄉?!?/span>
作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劉亮程
在劉亮程如詩歌如散文般的講述中,學生們進入一個個關于文學、故鄉、自然的夢境。
他引領學生們傾聽自然的聲音,關注自然,感受自然。他提到自己在一個小村莊買下一所荒棄的老學校,改造成 “木壘書院”用以耕讀養老,試圖通過文學和藝術建造一種通向自然的渠道。
他談到文學是做夢的藝術。作家跟隨在人類匆忙的腳步后頭,把遺落在塵埃中那最為珍貴的往事去想起來。而人們在閱讀優秀作品時,也會像一場夢一樣孤懸在閱讀體驗中。
“文學作品中備份了人類所有的情感模式,每當你讀進一本書的時候,你找到的是一個書中的世界和一個生活在書中跟你遙相對應的自己。這便是文學,只要打開一本書就洞開一個世界?!?/span>
他鼓勵中學生多讀書。閱讀并不僅僅是為了看多少書,而是為了通過讀書去看懂這個世界,讓自己少進誤區、少走彎路。
“一個讀書人會活在四面八方,會活在古往今來,會活在人類所有智慧的海洋之中,這就是讀書的意義。”
走向“十萬個為什么”
從一個偏遠貧窮的小村莊,考到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在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又留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
科普作家羅會仟的人生算得上“知識改變命運”的典型。
他在分享時提到,小時候從全科學習到自我學習的轉變,是自己實現夢想的關鍵。全科學習在于文科理科都有所涉獵,能夠進一步確立自己的偏好特長。而自我學習則在于不斷拓展閱讀。
童年的一套《十萬個為什么》開啟了羅會仟對科學的興趣。他將這本書前后讀了十幾遍,“讀了那么多遍之后,自然就會對科學產生好奇、產生向往,最終我自己走向了科學的道路”。
或許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成年后他成為了新版《十萬個為什么》的編撰者。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科普作家羅會仟
分享中,羅會仟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超導研究,并講述了??恕た┝帧ぐ簝人?、朗道、巴丁、賈埃弗等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在超導領域的故事?!俺瑢а芯苛撕芏嘀匾膽?,未來可能會徹底改變我們的世界” 。
羅會仟也現場科普了“物理”概念。他提到用物理學家的思維看世界在于:“這個世界最不可理解的地方是它竟然可以被理解”,這也正是物理的魅力所在。
在墨子、沈括、哈雷、伯努利、笛卡爾、泡利、巴丁、吳建雄等中外物理學家的故事中,羅會仟帶領同學們進入一個個神奇的物理世界,和他們留下的經典著作。
“同學們,其實前沿的科學離我們并不遠,只要你們多讀書、多了解我們前沿科研,就有機會探索未知,探索我們的宇宙,這是永無止境的?!?/span>
打開魔幻的“第二世界”
小學一二年級的一個暑假,徐琳玲在遠房表哥家的書架上找到了一套吳承恩著的原版《西游記》,認字極有限的她竟入魔般地一頁一頁地給讀完了?!拔腋杏X自己從此踏入了一個神奇的新世界,這個世界要比和小朋友們假期里一起抓魚摸蟹、爬山游泳、搞惡作劇更有意思?!?/span>
《南方人物周刊》高級主筆徐琳玲
分享完童年的閱讀往事,徐琳玲又以C.S.劉易斯的作品《獅子、女巫與魔衣櫥》類比閱讀的作用。
在她看來,我們日常生活的現實世界是“第一世界”,而閱讀正是擁有魔法的“魔衣櫥”,為我們打開“第二世界”,那是用文字和想象力構筑的,它和“第一世界”互為映像,是超越于個人經驗和直觀感受的“世界”。
“第二世界”于個人有什么意義呢?徐琳玲認為閱讀的“有用之用”在于學習、謀生、消除外在的不確定性等,但“無用之用”更宏大,既在于認識人類社會的古今,也在于認識、理解自己和他人,不斷感受美甚至創造美。
“書本的‘無用’之用,在于讓自己成為一個內心擁有人類、大海、星辰的人,這樣的人會更堅韌、博大、溫柔,這無論是對個人事業,或作為個體完整的生命和成長以及對整個社會來說,都是有益處的?!?/span>
接近經典,找到引路人
再次回到成都校園,李玉樓十分感慨。十年前,他也曾在成都就讀高中,浸潤著這座天府之城的文化養分而長大。
因為閱讀的影響,他高中選擇了文科,大學選擇新聞系,畢業后成為一名記者,不斷走向一個更大的世界。
互聯網以及各類技術發展,媒介環境與閱讀環境早已千變萬化,但李玉樓認為最優質的信息和文本仍然來自于最傳統的渠道,來自于出版社,來自于嚴肅的新聞機構,來自于名著與經典。
《南方周末》時政部記者李玉樓
李玉樓提到,閱讀深度文本在當下成為一種愈發稀缺的能力,這種能力恰好是在中學時代可以培養起來的。
面對信息膨脹的洪流,他提醒學生們既要學會自持,也要學會利用資源尋找興趣和方向。
他鼓勵學弟學妹們選擇合適的入門經典,找到引路人,循序漸進地進行閱讀。
“也許你們會覺得現在課業特別繁忙,但這可能是人生為數不多的一段可以純粹讀書的時間,你可以去擁抱你想要去了解的任何領域?!?/span>
“閱讀新火種”閱讀教育研討會
為了解一線閱讀教育狀況,助力校園閱讀和全民閱讀。17日傍晚,南方周末“閱讀新火種”閱讀教育研討會成都場如期開展。
劉亮程、羅會仟、徐琳玲等嘉賓,以及來自教學一線的二十名語文教師參與研討,就當前中學生閱讀教育現狀進行了熱烈探討,并提出了眾多寶貴建議。
讓閱讀流行起來,南方周末“閱讀新火種”校園公益講座已攜手李洱、止庵、劉穎、劉亮程、羅會仟等嘉賓,走進廣州、成都舉辦共計6場活動,與師生們共筑閱讀盛宴。下一學期,活動將繼續攜手重磅嘉賓走進中學校園,傳遞閱讀的火種。敬請期待!
“閱讀新火種”公益行動由南方周末報社主辦,獲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全程支持,并由新東方提供公益戰略支持、中國郵政提供特別支持。項目面向全國2萬名中學語文老師免費開放全年《南方周末》報紙訂閱,報名持續進行中。
點擊上方圖片立即申領
此外,近期南方周末還特別推出“教師征文挑戰賽”,邀請一線教育工作者分享閱讀心得與教學感悟,優秀作品有機會登上南方周末平臺,并獲得稿費、禮品、證書等多重獎勵。
點擊上方圖片了解詳情
未來,“閱讀新火種”公益行動將繼續著眼年輕學子及一線教育工作者的需求,以多元化舉措助力校園閱讀推廣,讓閱讀流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