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奧林匹克日,北京冬奧遺產報告向全球發布
今天是第74個“國際奧林匹克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在這一天向全球發布。
北京冬奧組委專職副主席、秘書長韓子榮在介紹遺產報告和北京冬奧會遺產工作亮點時提到,籌辦冬奧首先要考慮的是用好過去的奧運遺產場館,采用創新科技手段改造擴建現有場館功能,多數場館實現冬夏兩用,在新建場館規劃設計階段,就提前考慮賽后利用。值得關注的是,冰雪產業發展也進入快速發展黃金期。
南都記者從發布會現場了解到,該報告共有13個章節,重點呈現2015年8月至2019年底各項重要遺產成果。遺產成果由北京冬奧組委同北京體育大學總結提煉,并編制完成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報告2020中文版和國際版。
韓子榮在發布會上介紹,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是國際奧委會奧林匹克2020議程頒布之后,第一屆從籌辦之初就全面規劃管理奧運遺產的奧運會,為主辦城市和民眾帶來長期積極收益,是北京冬奧籌辦工作重要內容,也是落實“綠色、共享、開放、廉潔”辦奧理念的具體行動,符合國際奧委會的改革精神。
“我們從籌辦開始就高度重視遺產工作,充分考慮冬奧遺產傳承利用,制定實施北京冬奧會遺產戰略計劃?!表n子榮說,注重從體育、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城市發展和區域發展7個方面35個領域進行規劃和運用冬奧遺產。
具體遺產成果概括為五個方面:
一是重視賽后持續利用,努力打造場館遺產新優勢。北京曾舉辦夏奧會,擁有鳥巢、水立方等奧運場館遺產,籌辦冬奧首先考慮的是要用好這些遺產這些場館。采用創新科技手段改造擴建現有的場館功能,多數場館實現冬夏兩用,在新建場館規劃的設計階段,就提前考慮了賽后利用。同時聚焦群眾體育健身需求,編制場館遺產計劃,使奧運場館長久利用,造福于民。
二是加快完善軟硬件環境,冰雪運動普及發展邁上新臺階。以籌辦冬奧為契機,冰雪運動發展政策環境不斷優化,各類群眾性冰雪活動廣泛開展,場地設施逐步完善,冰雪運動競技水平穩步提升,包括青少年在內的越來越多的群眾走進冰場,走向雪場,尤其是殘疾人,通過參與冰雪運動,實現與社會更好融合。與此同時,冰雪產業發展也進入快速發展黃金期。
三是發揮冬奧會牽引作用,引領京津冀區域協同新發展,緊抓兩地三賽區籌辦冬奧的機遇,建設開通高鐵、高速推動交通設施互通互聯,大幅提升區域交通的運行能力,聚焦治沙、治水、治氣,推動生態環境聯防聯治,持續改善京津冀地區的生態環境,充分發揮首都優勢,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提升區域公共服務的整體能力和水平。2018年底,北醫三院崇禮院區正式落成,不僅服務保障北京冬奧會,還提升崇禮和周邊地區優良優質服務水平。
四是堅持綠色轉型發展的導向,為主辦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力。作為北京冬奧組委辦公區和滑雪大跳臺場館所在地,首鋼老工業區有機更新,努力實現文化復興、產業復興、生態復興、活力復興。延慶區通過推動世園、冬奧、長城三張金名片聯動發展,發展特色文化體育旅游產業,促進城市綠色發展,打造生態涵養區建設的新樣板。張家口市加速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環境,進一步發展冰雪旅游等相關產業,使當地群眾獲得更多就業和發展機會,生活水平獲得顯著提升。
五是大力弘揚奧林匹克精神,助力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新提升。普及冰雪文化,推廣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全社會的助殘意識,大力實施北京冬奧會社會文明行動計劃和志愿服務行動計劃,全社會積極參與冬奧會籌辦工作的氛圍日漸濃厚,社會文明進步的良好態勢不斷鞏固。
網絡編輯:解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