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沙坡頭:沙漠不等于“沙魔” 從草方格固沙到實驗室測沙
“沙坡頭的意義不僅僅是草方格的成功,這里也是新中國沙漠科學研究的起點?!?br />
作為沙漠生態研究者,李新榮并不像前人那樣將沙漠視為“沙魔”,反而對沙漠帶有一絲溫情?!吧衬彩且粋€生態系統,固沙是為了保障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非一定要在沙漠里植樹造林?!?br />
得到世界認同的中國治沙模式,已不只一個沙坡頭?!爸袊郎持紊橙〉玫某晒钊瞬毮?,為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國經驗、中國技術、中國模式?!?br />
(本文首發于2021年6月24日《南方周末》)
發自:寧夏中衛
責任編輯:汪韜
農民工正扎設草方格。
年降水量只有180mm的寧夏中衛市,因毗鄰黃河,孕育了一片綠洲。但在綠洲以西、黃河以北,以流動沙丘聞名于世的騰格里沙漠在虎視眈眈。在中衛市民的記憶里,沙漠曾一度逼近中衛城區,風沙吹進農田、街道乃至居民的家中。人們面對沙害侵襲,似乎只能“沙進人退”,沒有還手之力。
由于黃河的阻攔,騰格里沙漠南緣在黃河北岸聳起一片高達百米的沙丘,當地人把此地叫做“沙坡頭”。1950年代,國家規劃修建聯通西北與華北的大干線——包蘭(包頭-蘭州)鐵路時,恰恰選擇經過沙坡頭。這是我國第一條穿越沙漠的鐵路,為阻止黃沙掩埋鐵軌,保障交通安全,原鐵道部、原林業部和中國科學院聯手研究治沙方案。
在此之后,沙坡頭的名字與一個治沙措施緊密相連——草方格。用最常見的麥稈扎出1m×1m的方格,再于其上種植沙生植物,這種廉價、便捷的固沙模式,保障包蘭鐵路六十多年來順暢通行。如今,扎設草方格已經成為治沙的經驗,被應用到甘肅、內蒙古、新疆等地區的沙漠治理中,甚至走出國門,被稱為“中國魔方”。
“沙坡頭的意義不僅僅是草方格的成功,這里也是新中國沙漠科學研究的起點?!敝袊茖W院沙坡頭沙漠實驗研究站(以下簡稱中科院沙坡頭站)站長李新榮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繼草方格后,治沙技術在這里更新,新的治沙思路也在此迭代。
沙坡頭治沙者的耐心和創新阻攔了黃沙,也成為了中國治沙的品格。2004年以來,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3個監測期均保持縮減態勢,提前實現了聯合國提出的到2030年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
火車穿過今日的沙坡頭。中鐵蘭州局集團公司中衛工務段黨委辦供圖
草方格往事
如今站在包蘭鐵路沙坡頭段向兩側眺望,草方格好似圍棋棋盤縱橫排布,更遠處是灌木、喬木組成的防護林帶。如果從高空俯瞰,沿鐵路種植的植被像一條綠色飄帶,在沙海中蜿蜒前行。這是六十多年積淀而來的治沙成就。
包蘭鐵路是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規劃修建的一級鐵路干線。沿著黃河沖積平原前行的鐵路,想要躲開沙坡頭很難——沙坡頭不僅是黃河與沙漠的交匯處,也是自古以來甘肅、寧夏與內蒙古間商旅往來的必經之路。
線路設計之初,除了穿過沙坡頭的黃河北岸方案,還有南岸方案。走南岸的蘭州—靖遠—海原—中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