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角色是人類文明的隱喻
儒家主張易子而教,父親主要在家中以人格表率給子女做榜樣,但要維護這種比母親更脆弱的文化想象親情。約翰·洛克,在其《教育漫話》中也認為如果非要體罰小孩,最好由仆人來操作,其實也是為了更好維系親情
(本文首發于2021年6月24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圖文無關)儒家主張易子而教,父親主要在家中以人格表率給子女做榜樣,但要維護這種比母親更脆弱的文化想象親情。
兩性生殖的動物當然也有生物學意義上的“父親”,但這和人類和文明社會獨有的父親這一文化角色完全是兩碼事。一些鳥類的生物學“父親”雄鳥也參與孵育幼鳥,但它既不會從文化上擔任人格的表率,也不需要通過教育子女養成文化的積淀,當這一孵育過程結束,便相忘于江湖,因此動物沒有人類這套發達的文化價值系統,這套價值系統只能是通過漫長積累才能產生和運轉的。更常見的動物情況,是母獸帶一群小獸,沒有父親的角色。
而人類文化創造了從父的姓氏,這姓氏既是對男性戴上的一朵小紅花,鼓勵他履行家庭責任,扮演好文化上父親的表率,另一個角度看其實是給他套上個枷鎖,因為母親和子女之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