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樓:中學生如何接近經典
6月17日、18日,由南方周末主辦,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全程支持,新東方公益戰略支持、中國郵政特別支持的“閱讀新火種”校園公益講座先后走進成都市樹德中學,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學高中部、初中部。其間,《南方周末》時政部記者李玉樓以《中學生如何接近經典》為題進行分享,以下為演講實錄:
今天來到的這個校園非常新,但我一走進這里卻覺得特別熟悉,因為同學們穿的校服,跟文翁石室的校服一模一樣。我原先在成都讀書的時候,經常去成都圖書館,那旁邊就是四中的老校區,當時大家都穿著同樣的服裝。十多年過去了,還是這個樣子。
我是2010年上的高中,可能比各位大十多歲。我們成長于不太一樣的媒介環境和閱讀環境。我讀書的時期剛好是紙質媒體或文本閱讀盛行的最后一個階段,當時的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都還沒有興起。當年在校園門口的報刊亭,能非常容易地買到全國甚至全世界各地的報紙、雜志、期刊。但現在同學們獲取媒介的渠道,主要都來自于移動端、互聯網。
在這樣的情形下,我仍然覺得:從書面的渠道去獲取到的信息是最優質的。因為全世界的最優質的信息和文本仍然來自于最傳統的紙質渠道,來自于出版社,來自于嚴肅的新聞機構,來自于名著與經典。
我讀高中的時候,最經常去的是西南書城。這對于同學們來說,可能是非常古老和陌生的地方了。它在春熙路的盡頭。我當時從林蔭街坐57路公交車,坐4站就可以到達。
西南書城對于當時的我,一個從小城市來到成都的同學而言,是非常震撼的,因為它有七八層,每一層有不同門類的書籍。在高中這樣一個知識需求急劇膨脹的階段,可以在這個書店里面找到你想接觸到的所有新東西,這是一個非常神奇的事情。不過這對于各位而言可能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了,因為你們通過互聯網就可以隨時隨地找到非常多元的信息。
我在高中階段并沒有接觸到很多經典,或沒有意識到要去閱讀一些經典。那個時候我更多的是想要讀一些現實感更強的東西,像西南書城的一層就有大量跟現實相關的閱讀材料。當年有大量優秀的媒體人和作家,在我讀高中的年份,頻繁地出版了一些個人的記者手記或者偏傳記類讀物。這樣的閱讀對我之后的專業選擇和生活經歷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進入到大學,當接觸名著類、經典類閱讀的時候,你會發現這些書提供的是框架性的思維,或者更偏向于解決根本性的問題。你會慢慢在經典中發現,有很多現在高中階段所討論的或者關心的問題,可能在幾千年前的經典或者原著里就已經有過一些討論。尤其是人文社科類的哲學話題,它可能很早就已經有了非常深刻的討論,并且以一種非常曉暢通白的語言呈現出來。
我到現在都非常清楚地記得我大學的第一門原著課。一開始我覺得很生澀,但后來嘗試著去讀柏拉圖的《理想國》,看他用特別純自然的、毫無學術黑話的語言去討論何為正義,去討論正義對于一個人的價值,討論正義到底是否有用,討論真的正義對人本身是有用,還是讓人覺得我們正義才是有用的。它都是用一些特別自然通曉的話去討論一些很根本的問題。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很喜歡這樣曉暢直白的話。我厭惡很學術黑話,很彎彎繞繞的表達。
今天我的發言比較簡短,落到最后想給各位的建議是:我們在初中、高中階段已經具備了一些閱讀能力,有機會去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領域。也許你們會覺得現在的課業特別地繁忙,但是以后你會發現,這可能是人生為數不多的一段,可以比較純粹地去閱讀的時光,你可以擁抱你想了解的任何一個領域。請各位把握這段特別好的時光。
現在有互聯網的好處在于,你可以找到一個引路人,或者它可以給你提供一個譜系式的東西。一個領域里面,可能你需要的不只是某一本書,而是一個連串、一個譜系。你可以通過其他相關渠道找到一個引路人,可以給他發電子郵件,去請教他更多的知識。
可能很多人覺得,對于年輕人而言,當下這個時代并不是一個好的閱讀時代,會覺得特別浮躁,覺得碎片化的閱讀在充斥著大家的生活。但如果各位自己慢慢去探索閱讀的樂趣,當自己樂意去閱讀之后,你會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時代。
這比十年前,可能是在座的各位老師更能體會到的,跟知識和信息匱乏的那個年代相比,現在確實是極度的膨脹。在極度膨脹之后我們應該怎么樣去自持,怎么樣去利用好這些資源,是各位需要面對的時代課題。但這個時代,確實比我們當時有更多的機會和資源去尋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方向。
謝謝大家!
--------
南方周末“閱讀新火種”公益行動旨在通過為2萬名中學語文教師開放全年報紙免費訂閱、校園公益講座、教師公益訓練營等舉措,激發更多年輕學子及教育工作者的閱讀興趣,讓閱讀流行起來。歡迎進入“語你共進”專區了解更多:http://www.zprce.cn/content/20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