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回復網民提問:居民電價偏低,將完善居民階梯電價制度
居民用電價格要漲了嗎?專家:已有政策信號,但短期內不會有特別大的調整。
近期,中國政府網發布了一條國家發改委對網民關于“建議完善居民階梯電價制度,鼓勵城鄉居民多用清潔的電力資源”留言的回復。
這條罕見的點評回復,對電力裝機過剩、居民階梯電價政策等相關問題做出了回應:長期以來我國試行較低的居民用電價格,居民電價較大幅度低于供電成本,是因為工商用戶承擔了相應的交叉補貼。與國際上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居民電價偏低,工商業電價偏高。下一步要完善居民階梯電價制度,逐步緩解電價交叉補貼,使電力價格更好地反映供電成本,還原電力的商品屬性,形成更加充分反映用電成本、供求關系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居民電價機制。
有分析認為,這一回應或許預示著未來居民電價存在上調、工商業電價存在下調的政策變動。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這次回復可以看作是一個政策信號;但另一方面,政府對于居民電價一直都采取非常謹慎的態度,短期內應該不會有特別大的調整。
我國從2012年開始實施居民階梯電價政策,次年又進行了補充完善,劃分了一、二、三檔電量,并較大幅提高了第三檔電量電價。同時還加大居民用電“一戶一表”改造力度,全面推行居民用電峰谷電價,規范出租房屋電費結算行為,提出妥善處理“一房多戶”、“一戶多人口”等問題。
當時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曾表示,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長期實行工業電價補貼居民電價的交叉補貼制度。從我國居民電力消費結構看,5%的高收入家庭消費了約24%的電量,這就意味著低電價政策的福利更多地由高收入群體享受。這既不利于社會公平,無形中也助長了電力資源的浪費。
因此實施居民階梯電價政策是我國利用價格杠桿促進節能減排的一次重要實踐,但我國的電價至今在國際上依舊處在較低水平。
根據國網能源研究院今年三月底發布的數據,從工業用戶銷售電價看,2019年,35個國際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工業電價平均為每千瓦時0.908元;我國為0.635元,僅為35國平均水平的70%,在36個國家中列倒數第九位。
而從居民用戶銷售電價看,2019年,35個OECD國家的居民電價平均為每千瓦時1.352元;我國為0.542元,在36個國家中列倒數第二位。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在即,第1個履約周期已于今年一月正式啟動,2225家電力企業將作為首批試點企業參與交易。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消息,全國碳市場啟動后,預計覆蓋排放量將超過40億噸,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林伯強認為,首先建立以清潔能源為主體的能源系統,需要全社會成員來共同分擔,同時工業交叉補貼作為歷史遺留問題也需要通過今后完善定價機制來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能源局顯示,2020年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10949億千瓦時,占當年全社會用電量約14.6%。林伯強表示,雖然占比不高,但對居民用電價格進行調整,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居民端采取更多的低碳消費行為。
網絡編輯:解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