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長盧琦:“我們只治理‘人造’沙漠”
“我們治理的,是距今一萬年以來新增的沙漠,稱之為人造沙漠?!币驗檫@些沙漠(化)的形成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
“沙塵暴是個自然現象和自然過程,沒有沙塵運輸,我們的黃土高原是怎么形成的?其實沙塵暴和土地沙化沒有太大的因果關系,再強調一遍,沙塵暴是個自然過程?!?br />
要樹立一個新理念,“沙漠是資源,大漠也美麗”?;哪且粋€獨特的生態系統,能產生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
責任編輯:汪韜
騰格里沙漠是我國第四大沙漠。夏日傍晚,騰格里沙漠連綿的沙丘被日光勾勒出美麗的線條。
近幾年有關沙塵暴的討論少了很多,但2021年來,華北地區發生了4次大范圍沙塵暴。沙塵暴又回來了,沙塵暴可以被根治嗎?
自古以來,人與沙漠就沖突不斷。遠有被沙漠吞噬的西域古國,近有位于內蒙古、遼寧、吉林交界的科爾沁沙地,原本是水草肥美的大草原,現在卻因過度開墾,草原沙化,成為京津風沙的主要源頭之一。
為治理荒漠化,中國投入巨大,于1978年開始建設“三北防護林工程”,之后又制定《全國防沙治沙規劃》。塞罕壩、庫布齊、民勤、沙坡頭——一個又一個治沙“典范地”走入教科書,走進人民大會堂,登上聯合國的頒獎臺(南方周末報道《寧夏沙坡頭:沙漠不等于“沙魔”》)。
2004年以來,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3個監測期均保持縮減態勢,終于遏制了珍貴的土地資源進一步退化。從草方格固沙到實驗室測沙,治沙的科學技術不斷更新。面對總體向好的治沙形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長、沙漠林業實驗中心主任盧琦仍保持清醒,“治沙講究有所為,有所不為”。
接到南方周末記者電話時,盧琦正在寧夏賀蘭山區域野外科考。亙古的茫?;哪?,他白天在荒漠中求索,夜晚與沙友談天說地,研究者的生活也傳承了幾份古人的豪情,難怪他的微信昵稱為“職業沙手”。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中國約170萬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中,可以治理的有約50多萬平方公里,其他的100多萬平方公里則是自然形成的原生沙漠,應避免人為干預。因為這些沙漠(化)的形成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我們治理的,是距今一萬年以來新增的沙漠,稱之為人造沙漠?!?/p>
再強調一遍,沙塵暴是個自然過程
南方周末:今春以來,沙塵暴頻發。為什么沙塵暴又回來了?
盧琦:不僅從我親身體驗上,科學觀測和數據也證明,北京的沙塵暴近些年是明顯變少了。1990年代初我剛到北京的時候,沙塵暴高發期出門一定會戴個風鏡,捂著口罩,把自己遮得嚴嚴實實,現在早就不用了。
今年沙塵暴看起來猛烈,但對比十年之前的沙塵暴,既算不上最強,也排不上最長,只能算偶發事例。主要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人們對沙塵暴更加敏感,越敏感就越關注。
2021年春,華北多地遭遇沙塵天氣。
南方周末:沙塵暴可以被根治嗎?
盧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