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彭湃孫女彭伊娜: “我慢慢發現,爺爺是個有血有肉的人” 原創 2021-07-01 教育 “一個最不需要革命的人,最后成了農民運動大王。如果不走近看,就很難理解,為什么一個富家子弟會放棄好端端的生活,選擇革命這條路?!?br /> “我感到比較欣慰的是,當政協委員那些年,我沒有為小群體的利益去提提案,我都是從整個社會、大眾利益的角度去提的?!?br /> (本文首發于2021年7月1日《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記者 蘇有鵬 張笛揚 南方周末實習生 蔣敏玉 責任編輯:錢昊平 20世紀20年代,曾有兩份報告受到革命者的關注。一篇是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另一篇就是彭湃的《海豐農民運動報告》。彭湃是毛澤東口中的“農民運動大王”,是孫女彭伊娜眼里的“富三代”。彭家最興旺時,在廣東海豐縣擁有鋪面四十余間和“鴉飛不過的田產”。作為家中的老四,彭湃不怎么喜歡別人稱呼他為“四哥”,早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彭湃,歸國后常被人稱作“阿湃”。南部面海,西北臨山,海豐縣承載了彭湃的少年時光。生于1896年10月22日的彭湃,少年時就常流露出對農民境遇的同情,但卻因給一位佃戶倒了一碗熱茶而被父親訓斥。據留日好友李春濤回憶,彭湃的名字一直在日本警署內的“社會主義者黑表”上。甚至因鼻竇炎住院期間,也有日本刑事(警察)“陪同”。1921年,彭湃回國,后加入中國共產黨。這位革命者做的第一件事,是用家財支持農民,號召大家與地主做斗爭。后來,這被人說成是“革起了自己的命”。母親周鳳在聽到彭湃七弟朗讀《告農民的話》后以淚洗面,當地甚至有人造謠彭湃“患上精神病”。這一切反而讓彭湃意識到,“農民一定可以團結起來”。而彭湃的行為也在影響著母親,十多年后,在香港的周鳳毅然把5個孫子和1個孫女送入東江縱隊,參與抗日戰爭。于是,在1922年夏天,海豐縣的人時常能在龍山腳天后廟前的十字路口,看到扛著留聲機的大少爺彭湃,通過音樂和魔術吸引農民的注意,有時,他還唱起自己編寫的歌謠《田仔罵田公》。為了讓農民愿意聽他說話,彭湃脫下西裝,去幫農戶插秧種田。這一度讓已經當家的大哥十分不滿,“差不多要殺我而甘心”。1922年11月的一天,在龍舌埔廣場上,彭湃當著佃戶的面,把自己分家后得到的七十石租田契全部燒毀,由此拉開了農民運動的序幕。兩年后的4月份,中國共產黨黨員彭湃出任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秘書,并在廣州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此后,廣東的農民運動風生水起。彭湃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輾轉到香港,發動兩縣人民第三次武裝起義,建立了海陸豐蘇維埃政權。有學者考察發現,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存在的五個多月時間里,做了許多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嘗試,比如設立了初具規模的選舉制度、法律制度,通過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第一部“土地法”。不過,海陸豐蘇維埃政權的建立讓反動派大為恐慌。在革命時期,包括彭湃在內,彭家一共有7人為信仰犧牲。1929年彭湃犧牲時,二兒子彭士祿只有4歲,為了不被“斬草除根”,他隱居在潮安縣,顛沛流離,8歲時被捕入獄。1940年,周恩來派人帶領彭士祿和一些烈士子弟離開廣東。后來,彭士祿成為中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彭湃三子叫彭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廣東省委的領導還特別囑托彭洪的妻子陳平,每周帶著彭丹和彭伊娜兩個孩子到省委禮堂觀看電影。作為彭湃的孫女,彭伊娜從暨南大學新聞系畢業后,曾參與《南方周末》的創辦,并于1988年前往新華社澳門分社宣教文體部,參與澳門回歸的籌備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陳玲玲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