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年守墓史曲終人散
5月24日之前,佘家必須從居住近400年的袁祠搬走。老人終于還是站立不住,退回沙發坐下,哭聲越來越大,老伴焦立江在一邊急急地說:“你看你看,我們原先不是說好了嗎?你怎么又這樣了?”
本文刊載于2002年5月23日的《南方周末》第1版
如果沒有老伴焦立江的提醒,在每一個來訪者面前,佘幼芝都會在絮絮叨叨的述說之后,開始流淚,并且很難再平靜地說下去。所以,對佘家這位第17代守墓人的采訪最后往往都變成由老伴焦立江代述。
63歲的佘幼芝是住在北京市崇文區東花市斜街52號院內的一位普通老太太。372年前秋天的那個風高月黑的夜晚,她的先祖佘義士(名字無從考證)冒著滿門抄斬的危險將冤死的民族英雄袁崇煥的首級從朝廷高高的旗桿上偷了下來,埋在自家院內,日夜守護。此舉被后人稱為“冒死葬忠魂”。也就是從那時候起,原來在袁崇煥帳下做過多年謀士的佘義士隱姓埋名,帶領佘家的老小開始了守墓義舉。
300多年雨打風吹去,多少人世滄桑、世事更迭無從歷數,而為冤屈忠魂守墓的義舉未從間斷,直至現在落在了這位左腿微跛、腳步踉蹌,甚至有點弱不禁風的老太太身上。
但是今年5月,佘家的守墓出現了變數。按照區政府的規劃,袁崇煥祠、墓所在的廣渠門一帶要進行危房改造,文物部門將重修袁祠和袁墓,而佘幼芝一家要搬出居住多年的祖宅——袁祠。這意味著,佘家特別看重的維持了372年的與袁墓比鄰而居、形影不離的守墓方式,將無法繼續。
在零散的講述中,佘幼芝和焦立江反復說,重修袁祠袁墓,是佘家的夙愿,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他們跑了24年,等了24年。但是,當這一天真正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