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國書、袁隆平的顯微鏡,走進“立體黨史書”的歷史現場
責任編輯:潘珊菊,梁建忠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系列報道
沿北京中軸線一路向北,在看到地標“鳥巢”后,很快就會見到另一處宏偉的建筑,新近開館的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以下簡稱“黨史館”)。在北辰東路上,不時有路過的行人向安檢人員詢問,什么時候可以進館參觀。
七一建黨百年慶典活動前夕,南都記者探訪黨史展覽館。
珍貴的馬克思手稿、新中國的0001號文物、第一份國書、鄧小平親擬的講話提綱、98抗洪和抗震救災的捐款箱、聶樹斌案再審卷宗、新式武器裝備、簽滿名字的防護服、街頭巷尾的賣汽水冰棍的推車......在被喻為“立體黨史書”的黨史展覽館里,2600余幅圖片、3500多件套文物實物,帶觀眾回到了歷史現場。
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新華社圖
馬克思的珍貴手稿
穿過寫有展覽名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紅墻,沿著展廳前進,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塑像,以及一個長條形的展柜一定會引起觀眾的注意。展柜里薄薄的幾張紙,被標上了“一級文物”。
這里陳列的,是一份相對完整的馬克思原始手稿——《布魯塞爾筆記》第四筆記本手稿,手稿上可清晰看到勾畫修改的痕跡。一同陳列的,還有多份馬克思的信件和筆記。
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報道,手稿主體部分寫作于歷史唯物主義形成的1845年,是馬克思對斯托奇、平托、柴爾德等經濟學家著作的摘錄。其他部分包括1861年至1863年間,馬克思關于剩余價值的數學算式和家庭賬目筆記。
“馬克思自己可能也沒有想到,他的思想一經傳入這個東方大國,就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偉力?!鼻笆鰣蟮婪Q。
值得一提的是,據新華社報道,在馬克思、恩格斯塑像前,習近平總書記停下腳步,指著玻璃展柜里的馬克思《布魯塞爾筆記》第四筆記本手稿等文物問道:“這些是復制件還是原件?”
得知手稿都是近年來有關部門多方收集到的原件,習近平總書記感慨:“那很珍貴?!?/p>
1924年9月22日,李大釗在莫斯科國家大劇院的演講視頻。
0001號文物
離手稿不遠處的一個顯示屏里,正反復播放一段只有幾秒鐘的黑白影像視頻。
畫面上的人留著標志性的八字胡,嘴一張一合,不斷揮著攥緊拳頭。鏡頭轉向臺下,聽眾激動的揮手和鼓掌。這是1924年9月22日,李大釗在莫斯科國家大劇院舉行的“不許干涉中國”大會上的演講。
這段無聲的默片,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驅李大釗生前留下的唯一視頻影像。3年后,張作霖下令逮捕李大釗。被關押半個多月后,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等20名革命者被秘密押送至北京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刑場,施以絞刑。
“李大釗面對絞刑架正氣凜然,第一個從容就義,時年38歲?!睌[放在黑白影像左邊的,就是李大釗就義的絞刑架,這也是新中國的0001號文物。
據黨史展覽館介紹,抗日戰爭時期,此絞刑架由京師看守所刑場移至德勝門外功德林監獄。北平和平解放后,接管人員在功德林監獄發現這個絞刑架。時任北平市委書記彭真指示文物部門將其運至北平歷史博物館。
也正因此,該絞刑架是新中國成立后,文物部門接管的第一件革命文物,被編為0001號。一同展出的,還有李大釗被捕后的親筆自述(定稿)。
“釗自束發受書,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業,實踐其所信,勵行其所知,為功為罪,所不暇計?!痹诖?0年前,十月革命勝利,李大釗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演講《庶民的勝利》。數年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播種,一批批進步青年相繼覺醒。
落獄后,在《獄中自述》里,李大釗仍呼吁當局,對愛國青年,“寬大處理,不事株連”。
為支付《馬關條約》發行的借款債券。
新中國唯一一份毛澤東、周恩來既簽名又蓋名章的國書。
新中國的第一份國書
展覽的故事從清末講起,一批珍貴的歷史文件貫穿了展覽全過程。例如,林則徐向道光皇帝報告消煙經歷的奏折、《南京條約》稿本、《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抄件、為支付《馬關條約》發行的借款債券......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這片土地又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不少新中國的“首個”,都可以在黨史展覽館中看到。如,新中國的第一面國旗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發出的第一份國書。
這份毛澤東簽署和周恩來副署的“國字第一號”文件,后由中國首任駐蘇大使王稼祥帶往莫斯科,遞交給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什維爾尼克。
值得一提的是,據中國檔案報報道,這是新中國唯一一份毛澤東、周恩來既簽名又蓋名章的國書,此后的國書不再蓋領導人名章,增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字樣的方型印璽。
袁隆平使用的國產15倍簡易顯微鏡。
北冰洋汽水,兒時難忘的美味。
袁隆平使用過的國產顯微鏡
黨史展覽館也呈現不少新中國的建設成果,數年時間里,很多“洋玩意”相繼實現國產化。如,新中國第一座大型水庫官廳水庫建設時使用的圓規、斗、水溫表、六分儀;第一批全部國產化的“飛鴿”牌自行車;第一輛“紅旗牌”轎車等,甚至還有一臺曾經在街頭巷尾常見的賣汽水、冰棍的推車。
在諸多新中國的“首個”以外,黨史展覽館里還有一件不多見“國貨”:袁隆平從事雜交水稻研究時使用的國產15倍簡易顯微鏡。
黨史館內的展品。
建筑大量采用減碳技術
據新華社報道,十九大閉幕后不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重大決策:建設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此后,中央層面多次召開會議,聽取展館建設方案匯報、工程建設和展覽情況工作匯報、審議黨史展覽方案等。
與以往在歷史節點,由各博物館、展覽館籌辦專題展覽不同的是,這是中國首座以黨史為主線、全景式展示黨矢志不渝奮斗之路的永久性展館,也被形容為一部“立體黨史書”。
黨史展覽館的很多建設細節,蘊含匠心和隱喻,也有不少巧合之處。
展覽從一層開始,觀眾逐級而上,回顧從1921到2021的百年黨史。據了解,展覽按照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脈絡,精心設計了“建立中國共產黨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行改革開放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4個部分。
為了尋找合適的漢白玉石材,相關團隊奔赴全國各地的礦坑實地查看石材質量。從石材大小、曲直、粗細、密度等方面多次論證,最終選定四川雅安夾金山腳下的漢白玉。巧合地是,這是當年紅軍長征翻過的一座雪山。
“黨史展覽館選用夾金山附近出產的漢白玉,恰是我們黨革命精神的延續和傳承?!敝袊ㄖ藴试O計研究院建筑工程總承包事業部副部長劉晗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說。
值得一提的是,黨史展覽館建筑大量采用減碳技術,通過減少碳排放。例如,展覽館采用冰蓄冷系統,利用夜間低價電進行制冷,用于白天高價電期間的能源需求,從而降低供電煤耗,實現減排;為滿足文物和展品對室內濕度的要求,創新采用組合加濕方式替代傳統的蒸汽加濕,取消了燃氣蒸汽鍋爐,每年預計可減少直接碳排放約600噸。
據悉,從6月19日起,黨史展覽館將陸續安排專場參觀,“七一”后適時對公眾開放。
網絡編輯: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