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而后戰、不重傷、不擒二毛:古典戰爭是貴族政治的延伸
歐洲甚至到中世紀,其內部的戰爭,仍以“貴族戰爭”為主,那時的歐洲貴族之間大多有姻親關系,所以相互之間下手并非總是那么狠毒,這點與儒家文化的“親親”有相似之處。
(本文首發于2021年7月8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古希臘甚至嘗試更進一步降低相互競爭帶來的惡意,試圖尋找較比武的暴力程度更低的競賽方法分勝負,那就是“奧林匹克運動會”。
理解戰爭是為了珍愛和平。馮·克勞塞維茨《戰爭論》定義: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
在上古,“國”與“家”有區別,國是封國,即諸侯的權力范圍;家,是大夫的封地。而現代意義上的“國家”,那時叫“天下”。西周文王統一天下,以近似聯邦制的形態,成為天下共主,其理想是實現天下大治、消除戰爭。歷史上,西周初期數百年的確避免了“天下”的戰爭,但“國&家”的戰爭,卻并未停息。
原因很簡單,封君和大夫,對土地與利益的貪婪永無止境,自己的土地和利益當然多多益善,每個封君和大夫都這么想,那就只有從鄰國和鄰家搶了。這就是孟子所云“春秋無義戰”,大家都為搶土地搶利益而打仗,哪還有什么“義”呢?赤裸裸的“利”嘛。
春秋雖無義戰,卻有“貴族戰爭”規則,因戰爭的目的是為爭奪土地和利益,戰爭主體是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瑩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