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飯店的傳奇:一座利順德,半部天津史
沒有一家飯店可以代表一座城市的歷史,但利順德也許能。五次擴建、九次易主、飽經時代風雨——清王朝的傾頹、列強的殖民侵略、北洋政權的更迭、民國政府的起落、日寇侵略的劫難……利順德可以被看作中國早期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個濃縮象征;如果說多重文化共存的天津提供了一幅微縮世界空間地圖,那利順德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圖例。
責任編輯:楊嘉敏
從火車站開出來的公交車,不論哪一趟,最靠近前門邊的都是“捧哏專座”,坐在那里的乘客時不時地與司機閑聊,一唱一和地逗悶子,也提醒你已經來到了“中國哏都”——天津。行至泰安道站,公交車在原名維多利亞花園的解放北園吐出人來,繁盛的花木提醒人們,已經到了百多年前英租界的地面了。
面朝海河、東臨泰安道(咪哆士道)、南倚解放北路(維多利亞路)的利順德大飯店(Astor Hotel)也“盤踞”于此已逾一個半世紀。對于這座可以住的博物館,坊間有諸多離譜傳言:據說住在某個特定房間會鬼壓床、門可以自己開,甚至能聽見女人的哭聲——其實,這是老房子的榮譽:不鬧鬼,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歷史悠久。
利順德夜景
利順德的鬧鬼傳聞有待“考證”,但悠久歷史卻不容置喙。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天津被迫開放口岸,東至海河、西至今大沽路、北至營口道、南至彰德道的約3平方公里土地成為英租界。自1860年至1902年,美法德日俄意奧比步英國后塵,紛至沓來,強劃租界共近15平方公里;冒險家、富商、政客、傳教士……來此地開辦倉儲、航運、進出口貿易,營建銀行、商店、花園、辦公樓、娛樂場、醫院、學校、洋房、別墅——當然還有飯店。
1863年,兩年前由滬來津的英國衛理公會傳教士殷森德(John Innocent)與英國女王駐津代表吉布遜簽訂租約,以600兩紋銀租下19.9英畝土地,在土地最南端的海河邊灘涂上建立了印度風格的飯店和貨棧,被戲稱為“泥屋”,亦即今日利順德的雛形。
只可惜“泥屋”如今已無任何圖像資料了,作為華夏第一涉外飯店,這里吸引了普魯士副領事館、德意志帝國領事館、日本領事館陸續遷入;還特別受到“李中堂”的青睞——1870年,李鴻章任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設在天津的直總官衙取代總理衙門,成為實際的外交部,更讓天津成為大清的第二個權力中心和外交中心,提升天津的接待水平,成為他心心念念的問題——他催促的是自己的外事顧問、英租界工部局董事長古斯塔夫·德璀琳(Gustav von Detring)。
1883年左右,英國人喬治·瑞德(George Ritter)買下飯店后,與德璀琳、商會董事長狄金生、怡和洋行買辦馬歇爾、梁炎卿等擴建飯店,并改名利順德。這座于1886年亮相津門的維多利亞風格三層飯店增加了一座哥特風格的瞭望塔,頗具中世紀遺風,今天從解放北園望向利順德,第一眼就能看到它仿若巧克力餅干的“雄姿”,亦即利順德百余年歲月的標志。
從解放北園望向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