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入世20年: “改革初期是‘摸著石頭過河’,入世后則有了浮標”

為了籌備入世,中國修改了幾萬條對市場經濟而言“不合時宜”的條款,在觀念上、實踐上和制度層面徹底革新。

在一些新興議題上,很有可能是先通過區域貿易協定、在少部分國家內部達成一致,經過全球認可后,再通過WTO向全世界普及。

(本文首發于2021年7月8日《南方周末》)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21年7月7日,一艘遠洋滾裝輪在連云港港東方公司碼頭裝載汽車出口英國。 (IC photo/圖)

2021年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二十周年,在這20年里,中國是多邊貿易體制最大的受益方——GDP躍至世界第二,同時也是最大的貢獻者——根據此前WTO研究和統計司的數據,20年里世界貨物貿易總額翻番,中國進口總額也增長了將近6倍,中國2020年的進口已經占到世界貨物貿易進口總額的12%。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表示,加入WTO是中國對外開放和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20年來,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接近30%。關稅總水平由15.3%大幅降至7.5%以下,遠低于入世承諾的10%,更低于其他主要新興經濟體。中國入世實現了與世界的共贏。

加入WTO是一項大膽而成功的嘗試,但當下貿易保護主義漸起,WTO的命運又會與中國未來發展產生怎樣的聯系?為此,南方周末記者采訪了全球化智庫(CCG)主任王輝耀,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外交中心主任李巍,共同探討中國入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全球化智庫(CCG)主任王輝耀。 (受訪者供圖/圖)

“改革開放的關鍵一招”

南方周末:入世20年,中國如何理解改革開放和入世之間的關系?

王輝耀:改革開放從1978年開始,我們入世以及前期的入關談判籌備了近15年,可以說入世貫穿了改革開放前期的整個過程。原來我們所有的貿易活動都是被幾十個國營國家貿易公司壟斷,進出口必須有配額,加入WTO意味著所有人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打破了原來的壟斷。為了籌備入世,中國修改了幾萬條對市場經濟而言“不合時宜”的條款,在觀念上、實踐上和制度層面徹底革新。

可以說,加入WTO是改革開放的“關鍵一招”。入世后,中國對全球GDP增長貢獻多年保持在30%以上,中國和WTO可以說是互相成就。

屠新泉:入世標志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新的階段,早期的改革只是在一些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探索市場經濟體制的活力。如果說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試點式改革,那從加入WTO開始就是“自上而下”的系統性改革了,不像以前那樣“零敲碎打”。因為WTO給了你一套現成的市場經濟標準,這不僅僅關乎關稅問題,還是一種經濟市場體制的頂層設計,只不過這種頂層設計不是我們主觀去設計,而是通過引入國際規則的形式來實現,如果說改革初期是“摸著石頭過河”,入世后則有了浮標。

李?。?/strong>中國入世對國內經濟和整個外交層面都是極其重要的。如果把40年改革開放分為前20年、后20年,那么前20年中國在艱難地進行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