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探索:讓孩子們愛上一座城,還有哪些需要做?

“愛童”深圳的經驗與迷思。

責任編輯:戴春晨

如何實現兒童的城市權利,是城市文明的試金石。

“十四五”規劃,將城市建造的聚光燈照在天真爛漫的孩子身上。近期,國家推出《“十四五”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工程和托育建設實施方案》。這份文件將建設兒童友好城市提上議程,要求各地支持兒童校外活動場所設施建設,推進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的適兒化改造。

早在“十三五”期間,深圳就提出了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的目標。這個率先關注兒童城市權利的經濟特區,近年是如何關照兒童的?

從日??臻g的規劃到大自然課堂的建設,深圳詮釋了讓孩子愛上一座城的可能性。而在關愛兒童的行動過程中,兒童的意愿如何體現,如何參與,也成為當前需要解答的重要問題。

從日常生活空間出發

如何讓孩子愛上一座城,深圳的答案是“從一米高度看城市”。

這句話的背后,是深圳營造兒童友好型城市的目標。

在深圳,孩子能夠享受基本的醫療、教育和居住服務,但特區的探索并不僅限于此。

假期時光,孩子們可以前往各式各樣的綠地和動植物生態公園,參與豐富多彩的文化和社會活動。

2018年,深圳提出圍繞該議題的戰略規劃;2019年9月,深圳市官方發布了圍繞兒童日常生活空間(社區、學校、圖書館、醫院、公園)、出行系統以及母嬰室的三套建設指引方案。

一項持續至今的兒童友好型城市“改造”工程就此展開。

孩子的生活圈,正是“改造”的重點。

2020年9月,作為深圳市首個兒童友好街區,福田區園嶺街道百花街區正式亮相。

針對孩子的安全需求和審美趣味,規劃者在該街區設置了無障礙路面、慢行和智能交通系統、風雨連廊以及彩虹斑馬線。常見的街區經過改造搖身一變,成為兒童“友好過街”的“范本”。

孩子游戲玩樂的天性自不在話下。百花街區同時建造了兒童樂園、口袋公園、開心農場等兒童娛樂場地?;泳皦?、跳跳床和陀螺旋轉椅等游戲設施陳列其中,孩子們的課余生活變得豐富起來。

距百花街區不遠的紅荔社區,也在改變。例如,招募社工為孩子輔導作業,為家長減負。這里還實行“個性化營造”,即針對處在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參差的身體質素和喜好差異,將兒童室外活動場分為0-5歲、6-12歲以及13-17歲三類。

不僅是讓孩子玩起來,更重要的是寓教于樂。深圳的經驗是打造大自然的課堂。

從2015年開始,深圳市公園管理中心陸續打造面向兒童趣味的自然教育場所,建設公園母嬰室,推出自然嘉年華、鳥類攝影展、科普講座等生命教育活動。

深圳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是全國首個自然教育學校,占地面積達68.5萬平方米。這里組建了一支高質素的環保志愿教師隊伍。他們將自然知識的講解與濕地公園的景觀巧妙結合,構建一個流動的大自然教室。

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該濕地公園推出豐富的游戲項目,包括生態導賞、小鳥課堂、手工創作、自然藝術季等。

至今,深圳已建成27個自然教育中心。成為全國自然教育之城的深圳,距離“兒童友好型城市”的目標更近了一步。

“自然”與“游戲”的融合還有許多尚待發掘的創新空間。我們不妨來看看其他地區的新穎做法。

倫敦在2019年開放“重返自然”游戲花園(BacktoNaturePlayGarden),核心設計理念是“游戲、參與、設計(Play,EngageandDesign)”,用游戲實現對孩子的生命教育。

在這里,自然元素與探索空間有著不經意的、神思匠心的結合。例如,兩座由栗樹、鹿角橡木和落葉松搭造的仿鳥巢樹屋,可以讓小孩像鳥類一樣休憩其中,也可以借著樹屋的高度眺望林中風景。樹屋之間還連接著通往地面的滑梯,并設置兩個球形秋千供人放松。

英國的兒童教育倡導者李玉華(ChristineLee)解釋,“一個好的城市自然空間,會讓每一個人覺得自己是社區的一分子,尤其是當小孩能夠找到這樣的空間來探索游戲、體感安適,便進而和社區中的環境和人文建立依附關系?!?/p>

這也回應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關于兒童福祉與環境營造的討論。

這種城市空間能夠促進孩子對在地景觀與文化的認知,增強對城市空間的歸屬感,并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了改善世界的種子。

而對成年人來說,兒童友好型城市的建造,也能夠召回都市生活中遺忘的童心。

孩子需要的城市參與感

深圳對兒童友好的探索,還有諸多留白的地方。

兒童友好的城市規劃尚停留在數量有限的示范街區,還沒能覆蓋整座城市的兒童生活圈,能夠“嘗鮮”的多是高收入家庭的孩子。

這是一次循序漸進的探索和試驗,在規劃改造工程層層推進的同時,不同年齡、個性和興趣的孩子,他們的渴望都應該被聽見。

不言而喻的是,對兒童友善的城市必須保障孩子的諸多權利。

紅荔社區的一項經驗更為重要——開展常態化的兒童議事會,意欲促進兒童“參與”社區的建設。截至2020年5月,深圳全市已設立百余家兒童議事會,進行了上千場兒童議事,議事主題集中在社區、學校等周邊空間的改造。

兒童議事會,被視為實現“兒童友好型城市”的主要建設經驗。

我們認為,實現“兒童友好”的關鍵問題,是如何精準把握孩子的痛點,適宜的兒童參與平臺尤其重要。除了組織社區的兒童議事會,城市還需要搭建更為便捷的信息互動平臺。

不過,當下尚未有正式的兒童參與和信息發布渠道,如何有效溝通政府部門、規劃建造師、家庭和兒童仍然在探索之中。

到目前為止,城市依舊缺乏可以讓孩子自由表達意見的平臺,孩子對城市的決策影響力也遠遠不夠。

在這樣的語境下,我們要審慎反省,規劃者們在為孩子們“代言”的同時,是否完全把握千千萬萬兒童不同的愿望?教育活動和自然特色是不是能完美融合,讓兒童在學習中找到足夠的歡樂?

深圳城市規劃的敬業和對兒童的關注難能可貴,但要做到極致不僅要多學科理性思考,還需要保持童心和對童心的敏感。

例如,深圳建造的自然教育基地,教育活動與游戲內容是否因循守舊,遵從老一套的模式?游戲的創新,游戲與自然的結合,是否追求滿足孩子的天性?

有學者提醒,公共參與著重強調一種“公共”的色彩,兒童參與的城市活動也“容易淪為一種景觀式的、浮光掠影的展演”。

這也就是說,“兒童活動”有可能是展示給大人們看的表演,而不是兒童們真正喜歡的活動。

亟待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打造快速便捷觸達兒童的通道。兒童是未成年人,心智并未成熟,但是事關兒童自身的“改造”,兒童理應參與。

或許,連接家長的微信小程序、入駐社區的信息反饋平臺可以作為較好的進路。開放表達意見的平臺,考慮將孩子的創意落地,可能是更受歡迎的做法。

(頭圖/新華社)

參考資料:

1.園嶺百花兒童友好街區正式開街

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0-09/03/content_23521788.htm

2.兒童友好型社區長啥樣?來看看深圳社區怎么做!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4963737

3.雷越昌,魏立華,劉磊.城市規劃“兒童參與”的機制探索——以雷根斯堡市和深圳市為例.城市發展研究,no.28(2021):52-59.

4.全國首個自然教育學?!A僑城濕地

http://lyj.gd.gov.cn/news/forestry/content/post_3056524.html

5.自然游戲空間說的好聽,但要怎么做,才算讓“兒童”和“自然”都參與?

https://eyesonplace.net/2020/08/19/15033/

6.曾慈慧,董娟鳴,莊明霞.都市鄰里公園公園的友善兒童環境指標建構.建筑學報,no.99(2017):99.

網絡編輯:鄧麗萍 校對:胡曉菲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