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博物語:世上沒有時光穿梭機,但幸有博物館
在高樓林立的CBD,包括博物館在內的公共文化空間軟化著鋼筋水泥澆筑的冰冷姿態,為城市注入溫度。
有位蘇州觀眾曾在參觀廣東省博物館后留言:“非常美好的體驗,很多細節可以看出這座城市的驕傲之處?!边@是對博物館之于一座城市的意義的美麗注解。
責任編輯:楊嘉敏
在珠江新城這朵高嶺之花近旁,廣東省博物館(以下簡稱“粵博”)平易近人許多。不同于在陽光下泛魚鱗般青光的大廈群,環繞博物館的枝葉葳蕤,紫荊,鳳凰木,大葉榕,夾竹桃,近乎奢侈。博物館的動物愛好者幾年間已用鏡頭捕捉到十余種鳥類,常見的聽說是白喉紅臀鵯,最近又拍到了白喉黃臀鵯。流浪貓隊伍時有擴大,人們在博物館西門排隊入館時,偶爾會瞥到大草坪上它們的驚鴻一現。
位于廣州城市中軸線上的廣東省博物館,像一方雕通的寶盒,環繞著花木扶疏。
“已預約的觀眾,請出示健康碼”“請佩戴口罩,保持一米間隔”,疫情之后,這樣的廣播及人工提示在博物館入口處循環響起。等待檢票的觀眾行列近來有所縮水。博物館客流上限在疫情影響下,經歷了從30%逐步全面恢復又再下調的波動。2020年之前,粵博全年參觀人次已突破200萬,而現在更重要的,是在疫情防控與公眾參觀間做平衡。疫情之后,公共文化場館的全員預約制步步推進,公眾習慣要改變不在朝夕,這對彼此都是考驗。
但總會有人來博物館。
節假日里,仍有不到9點便在排隊等候的觀眾,借著樹蔭,抵消一點廣州夏天的灼熱。拖行李箱的人風塵仆仆,結伴的老人摩拳擦掌,許多家庭的親子時間即將開啟。暑假來臨,少年兒童們如潮水上漲般漫入每個空間,強烈到讓人無法忽視。無論何時,電梯或走道上都飄蕩著小朋友最關切的發問:“恐龍在哪里呀?”
古生物館里的恐龍化石
如果不說,很難想到粵博到訪人數最多的會是自然資源展。這個展占據粵博三個樓層的空間,專為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阿柴